誰說科學就是clear cut, crystal clear?
有位網友在fb的留言解釋得非常好,在其同意下,隱去其名轉載
*****************************************************
舉例, 呢類科學(環境科學), 一定有好大既 不確定性
大家鍾意睇既, 至少 係 "四十年後 全球氣溫最多會上升 xx 度"
甚至係 "香港再無冬天" "救救北極熊" "末世浩劫" "全球玩撚完"
但事實上, even 係 IPCC (即係最權威既機構)既研究
比出黎既, 係一個 distribution, 一條 curve, 每個情況既機會率
同樣地, 唔少人解釋事物, 都係 線性既
正如我地中學讀書都會係, 因為咁, 所以咁, 然後咁, 點解要咁? 因為咁
可惜係, 科學現象, 並唔係咁簡單, 好多時係 混沌既 (Chaos)
又或者, 政客鍾意 sell 零容忍, 一次都太多, 100% certainity
但正如 "Fair Game" 入面講 (套戲講 政治, 唔係科學, 但都適用, 好睇的)
"There is no certainty in intelligence"
在科學上面, 當然有某d情況有, 但更多情況下係冇
飛機會唔會失事? 會! 會唔會死人? 會!
但我地都係接受左坐飛機
同樣地, 呢樣野可以推到去 核能 身上
(當然好多人唔同意, 你都可以唔同意)
當然以我地一般人既水平, 冇法理解咁多野
但至少, 在科普既層面上, 理解下 以上既野, 都好好
之後仲要帶出, 就係如果涉及 現世社會, 就更煩
因為, 要講 經濟效益
作者篇文都有舉例
都係果句, 政客, 傳媒, 鍾意講 "人命係無價" "xx係無價"
但現世社會, 冇法, 乜都要有個價
你可以諗下, 馬車, 甚至後來汔車, 飛機
全部都係會死人的 (段估行路上北京冇咁易死, 比人老笠另計)
問題係, 我地可以慳到幾多時間/金錢, 帶黎幾多利益 (於個人/社會計)
但如果你用 "人命係無價" "一次都太多", 咁就咩都唔撚使計
因為 無限 乘 一個好細既機會, 都係 "無價" 既
伸延閱讀:the economist: the truth about the environment
星期四, 3月 31, 2011
星期三, 3月 30, 2011
李察皇與撒拉丁

假如不知他們是誰,可以參考這裡,和這裡。簡而言之,他們是十字軍東征年代的兩大宿敵,據聞亦互相欣賞。
但這次並不是想講歷史。
早前轉天氣,抱恙在家無事可幹,手痕翻看鬼佬殘片King Richard & Crusaders,這是1954年的老爺電影,不要問我為何看,總之人病了,有很多事情都不能解釋。
不看尤自可,劇中的撒拉丁不單智勇雙全,而且風流倜儻。獅心皇李察陣中有變,遇刺重傷,撒拉丁聞訊,喬裝成宮延御醫隻身前往。途中他先遇上劍比腦袋快的主角Sir Kenneth,好不容易擊倒他找到空檔解釋,獅心皇的叛黨又殺到,大戰一輪,幾經波折才到達十字軍大本營。
撒拉丁自稱是皇上(其實就是他自己)派來替李察看病的醫者,一輪刀圭藥石後,原來又能歌善賦,逗得李察皇表妹芳心大亂。
三數日後,李察皇果然逃過鬼門一劫,見到這位「御醫」,自是龍顏大悅,豪言能力之內,甚麼獎賞都能給。撒拉丁乃善奕之人,笑說這個賞賜暫且按下不表罷。
叛黨們當然趁機有所動作,將主角陷於不義,離間各諸候,殺死撒拉丁派來的和談使團,甚至連獅心皇的表妹也拐走了,全靠撒拉丁謀略過人,調度兵馬逐一擺平,臨尾他更單人匹馬反喬裝成叛黨,潛入其中救得美人歸。反而主角在結尾跟殘黨頭領在橋頭打的爛仔交,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殘黨頭目嗚呼倒地,按照荷里活當年傳統,女主角當然飛奔上前擁抱親吻,這時撒拉丁自知求偶無望,講了一句很型的收場白:「智者知道甚麼時候應收起自己的智慧,但智者更應知道何時放開不屬於他的東西。」拍馬絕塵而去。
*********************
雖然封面寫King Richard,但主角是撒拉丁,而且他的戲份蓋過所有其他角色。King Richard在電影中象徵無力再掌握大局的傳統男權,主角Sir Kenneth經常有勇無謀,戲份被蓋得太多,任何一位現代導演和經理人,相信都很難接受這種被嚴重out staged的角色。至於撒拉丁這類性格的人物,也很少出現於近年的荷里活銀幕,回想起來,似乎近年真的很少富有冒險精神,陽光而又世故的主角,是太難寫了嗎?
撒拉丁的故事,令我想起奇幻小說大師David Gemmel的處女作Legend:主角們被一對五十數量的凶奴人兵圍城下,苦撐數天後,他們最強的英雄,也就是書中的被二男主角:老將Druss被敵人擊斃了,Druss是兩個陣營都共同景仰的英雄,他倒下時,凶奴皇親身領走遺體,並下令全軍休戰一天,以悼英靈。
是夜,主角Rek集結僅餘的將領,決定到敵陣為Druss守夜。眾人均說這是自殺,主角笑說你們不去我自己去。
主角一行人大剌剌現身在篝火會,凶奴上下大是震驚,凶奴皇說「你知否我一聲令下,箭雨可以把你們覆蓋再覆蓋?」
「我知你不會這樣做,今晚的主角是Druss。」
「有種!來!我們今晚喝喝酒,吃點好的,我們可以談談你的過去。」
「為甚麼只談過去?」
「因為你們已沒有將來。」
**********
近年電腦CG已經more real than real,甚麼樣的劍技、盔甲和拳腳身手都可以虛構出來,但是上述那種響噹噹的男子氣概,偏偏ren不到,也沒有多少演員有這種氣魄carry到這些對白,甚是可惜。
星期五, 3月 25, 2011
短篇s
時間值
雖然在簡介上說自己喜歡吵架,近年可能要改一改了。
漸感到時間飛逝,其實每天依然是24小時,但背負的責任不同了,有些事,自覺不能再含混,於是每單位的時間價值上升,好些低回報的行為就得剔走。
不幸地,網上跟別人吵屬於這個類別。
而且開始覺得,每天不能承受太多負面情緒。假如要維持最佳的productivity,前提一定要保持心境適量愉快,就算高興不起來,至少是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現在開始明白,為何「大人」遇上一些較雞碎的爭議,基本上不論誰對誰錯,他們是完全不想理的,因為不能為一些低意義的東西影響到生活質素。
***********************
政見的深淺度
常言「勿談國是」,原來因為政治跟宗教差不多,很大部份都不能預知結果,並且需要一定信念去維持。比方說,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哪個政策較好?應否派錢?派多少?大家都有一套理論,但極少能夠以量化科學的方式証明。就算有統計數字,用不同的數據model分析,結論可以南轅北轍。
記得以前想跟人爭拗全球一起吃素抑或雜食的優劣,對方太頑固(當然我也一樣),上網求教谷歌大神,碰上一篇真正的科學研究報告,心想今次你仲唔仆街。打開一看,全是硬數據,所謂結論的東西,只是說明「是次實驗証明,當蛋白質到達A水平時,B化學物會產生C反應。完。」滿以為可將素食塔利班置誅死地,全不是那回事。
科學實驗只能找出一些數據,如何去理解這些數據,有時未必完全科學,頂多是well educated assumptions。比方說,之前傳媒炒作甚熱的大型粒子撞擊儀,有關撞擊儀能造成微型黑洞之說,有科學家打了個比喻去回應「這只等於不排除木星光環上有個茶杯飄浮著的可能性」。
近年逛論壇,經常見到有人爭論量化寬鬆那樣那樣,樓市這樣這樣,辯証的水平可能也是木星茶杯的級數。既然都是吹水,一來不用太上心,二則不必把說話講得太死,因為明天隨時「真相」又會改變,一段新的youtube、或者是某專家發表的新報告等等。
正如Steven Covey話齋,地形不斷在變,地圖很快會outdate,但指南針卻不會。3月6的示威,到底警方和示威者哪一方「比較錯」?大概是無頭公案,但執法部隊要有integrity,不能濫權,這是誰也不能反駁的大原則(當然示威者都有一些底線要守)。詭辯者可以將議題剪得支離破碎,但是要衡量基本對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眼見的資料跟原則對比,不符原則的就是錯了。
***********************
天份
有段時間跟某辦學團體做事,他們其中一個宗旨是believe in the human potential.
這點我極之同意,人的天份就是這麼兒嬉:在某個關鍵時刻,有個對你很重要的人說「你行的」,或者有些跡象証明你做得到,然後就會相信自己有天份,繼而樂於投放更多時間心神,形成良性自証循環。
小時候有嚴重的哮喘病,後來雖然醫好了但從不覺得體能上有起色,陸運會跑800公尺已虛脫,要呆坐半小時回氣。直至多年後,朋友報了名參加馬拉松,本著陪跑的心態陪他練,慢慢發現原來自己都可以跑10k,時間由最初每公哩十數分鐘到現在6-7分鐘左右,再持續練習的話,應該可以繼續改善到平均5分鐘的水平。
世界級10km賽事冠軍水平是3分鐘左右,於我而言大概是out of the question,可是大多數體能正常,勤於練習的普通人,要跑5 min/km並不是難事。
我想很多人面對未做過或自覺沒天份的事,就像哮喘病患望著10公哩賽道一樣,感到遙不可及。投放足夠努力的話,雖然未必會達至3-5分鐘的級別,但是由「不能跑」變到7,8分鐘,已是極大進步。
雖然在簡介上說自己喜歡吵架,近年可能要改一改了。
漸感到時間飛逝,其實每天依然是24小時,但背負的責任不同了,有些事,自覺不能再含混,於是每單位的時間價值上升,好些低回報的行為就得剔走。
不幸地,網上跟別人吵屬於這個類別。
而且開始覺得,每天不能承受太多負面情緒。假如要維持最佳的productivity,前提一定要保持心境適量愉快,就算高興不起來,至少是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現在開始明白,為何「大人」遇上一些較雞碎的爭議,基本上不論誰對誰錯,他們是完全不想理的,因為不能為一些低意義的東西影響到生活質素。
***********************
政見的深淺度
常言「勿談國是」,原來因為政治跟宗教差不多,很大部份都不能預知結果,並且需要一定信念去維持。比方說,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哪個政策較好?應否派錢?派多少?大家都有一套理論,但極少能夠以量化科學的方式証明。就算有統計數字,用不同的數據model分析,結論可以南轅北轍。
記得以前想跟人爭拗全球一起吃素抑或雜食的優劣,對方太頑固(當然我也一樣),上網求教谷歌大神,碰上一篇真正的科學研究報告,心想今次你仲唔仆街。打開一看,全是硬數據,所謂結論的東西,只是說明「是次實驗証明,當蛋白質到達A水平時,B化學物會產生C反應。完。」滿以為可將素食塔利班置誅死地,全不是那回事。
科學實驗只能找出一些數據,如何去理解這些數據,有時未必完全科學,頂多是well educated assumptions。比方說,之前傳媒炒作甚熱的大型粒子撞擊儀,有關撞擊儀能造成微型黑洞之說,有科學家打了個比喻去回應「這只等於不排除木星光環上有個茶杯飄浮著的可能性」。
近年逛論壇,經常見到有人爭論量化寬鬆那樣那樣,樓市這樣這樣,辯証的水平可能也是木星茶杯的級數。既然都是吹水,一來不用太上心,二則不必把說話講得太死,因為明天隨時「真相」又會改變,一段新的youtube、或者是某專家發表的新報告等等。
正如Steven Covey話齋,地形不斷在變,地圖很快會outdate,但指南針卻不會。3月6的示威,到底警方和示威者哪一方「比較錯」?大概是無頭公案,但執法部隊要有integrity,不能濫權,這是誰也不能反駁的大原則(當然示威者都有一些底線要守)。詭辯者可以將議題剪得支離破碎,但是要衡量基本對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眼見的資料跟原則對比,不符原則的就是錯了。
***********************
天份
有段時間跟某辦學團體做事,他們其中一個宗旨是believe in the human potential.
這點我極之同意,人的天份就是這麼兒嬉:在某個關鍵時刻,有個對你很重要的人說「你行的」,或者有些跡象証明你做得到,然後就會相信自己有天份,繼而樂於投放更多時間心神,形成良性自証循環。
小時候有嚴重的哮喘病,後來雖然醫好了但從不覺得體能上有起色,陸運會跑800公尺已虛脫,要呆坐半小時回氣。直至多年後,朋友報了名參加馬拉松,本著陪跑的心態陪他練,慢慢發現原來自己都可以跑10k,時間由最初每公哩十數分鐘到現在6-7分鐘左右,再持續練習的話,應該可以繼續改善到平均5分鐘的水平。
世界級10km賽事冠軍水平是3分鐘左右,於我而言大概是out of the question,可是大多數體能正常,勤於練習的普通人,要跑5 min/km並不是難事。
我想很多人面對未做過或自覺沒天份的事,就像哮喘病患望著10公哩賽道一樣,感到遙不可及。投放足夠努力的話,雖然未必會達至3-5分鐘的級別,但是由「不能跑」變到7,8分鐘,已是極大進步。
星期二, 3月 15, 2011
(轉載)For those who are living in Japan and have few experience about earthquakes:
For those who are living in Japan and have few experience about earthquakes:
I suppose most of you are living in the Tokyo region. This place is safe for now. Yesterday's M9 earthquake was a serious disaster and affected a wide region of northeast Japan. I believe you could also feel the aftershocks yesterday all night. Most of those aftershocks were harmless. Even if they do, it's likely that they will affect the same region, not Tokyo.
Please, however, do not simply assume that the safety will last indefinitely. If you have not heard about the following before, I think it is now time to pay some attention. It is the government's policy that Tokyo is expecting at least one severe earthquake disaster in the near future. Technically, the accepted prediction is that there is a very high chance (~70%, depending on region) that the Tokyo region will suffer from a JMA intensity 6+ earthquake (which will cause building damage) somewhere in the next 30 years. I know it seem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se numbers. For some people, 30 years look a long time and irrelevant to your current life. Unfortunately, under the current level of science,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a scientific prediction with better resolution (i.e. shorter period of time). Anyway, in simple terms, earthquake WILL come, sooner or later.
A minor point to add about earthquake prediction is that, actually Miyagi Prefecture (the center of disaster for yesterday's M9 event) is categorised as a highest risk region.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a disaster will hit, although it's still out of many experts' expectation that the magnitude is this large. I am sure that you must have also heard from the news that this is the largest earthquake we have ever had in the history of Japan (more precisely, in the instrumental history of Japan; no one knows that happened 10000 years before). Yes, we are witnessing the history.
Another thing I would like to remind (or advise, in case you did not know it before) you is that, for a M9 earthquake of this kind,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it will trigger some moderate earthquakes in the nearby region. Some aftershock you felt today and yesterday may not be technically aftershocks but triggered earthquakes. Differentiating them precisely is left as an exercise for scientists. What really related to your personal life is that, these triggered earthquakes could occur somewhat far away from the mainshock. Today's (12th March) early morning, there was a M6.2 earthquake in Niigata Prefecture inland and caused some damage. This level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is comparable to the previous Niigata earthquake in 2007 that damaged a nuclear power plant, and another previous one in 2004. That means, even if there was no M9 earthquake yesterday, the Niigata earthquake in this morning by itself is a major disaster already. It was fatal, and likely be fatal again if similar things happen again.
We all know that it is not an aftershock. Whether it is a coincidence or a triggered event is unknown for now and probably will remain unknown in the near future, but let us assume the worst. From previous experience, after an M9 class earthquake, there will likely be a continuous swarm of moderate earthquakes, either aftershocks or triggered earthquakes, in the next one month. Triggered earthquakes can even come somehow later (say, a year later) and in a relatively far place from the mainshock (say, Niigata from Miyagi, or even Kanto region).
If you have not ever imagained that an earthquake will hit you before, think about it now. Think what you will do after an earthquake has hit you place. How do you contact with your family members or close friends in case telecommunications are not functioning? Where is your nearest emergency gathering site? If you are living or working in a place close to water (say, with a beautiful sea-view), how is the tsunami risk? The tsunami risk for Tokyo city is not expected to be high, so there is no official predicted flooding depth for tsunami scenarios. For some regions in Japan, there are official predictions. All information is open to the public. You can search for "tsunami shinsuiyosoku" (in Japanese, in English it means tsunami flooding prediction) to check if there is any official tsunami prediction for your area.
Natural disasters may or may not be predicted, but certainly cannot be prevented. Earthquake will come, sooner or later. A prepared mind will keep you claim during emergency, may save your life, and very likely make your life easier in the post-shock time. Be prepared!
轉載小弟一位舊同學的fb,此君在日本從事地震研究多年
I suppose most of you are living in the Tokyo region. This place is safe for now. Yesterday's M9 earthquake was a serious disaster and affected a wide region of northeast Japan. I believe you could also feel the aftershocks yesterday all night. Most of those aftershocks were harmless. Even if they do, it's likely that they will affect the same region, not Tokyo.
Please, however, do not simply assume that the safety will last indefinitely. If you have not heard about the following before, I think it is now time to pay some attention. It is the government's policy that Tokyo is expecting at least one severe earthquake disaster in the near future. Technically, the accepted prediction is that there is a very high chance (~70%, depending on region) that the Tokyo region will suffer from a JMA intensity 6+ earthquake (which will cause building damage) somewhere in the next 30 years. I know it seem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se numbers. For some people, 30 years look a long time and irrelevant to your current life. Unfortunately, under the current level of science,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a scientific prediction with better resolution (i.e. shorter period of time). Anyway, in simple terms, earthquake WILL come, sooner or later.
A minor point to add about earthquake prediction is that, actually Miyagi Prefecture (the center of disaster for yesterday's M9 event) is categorised as a highest risk region.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a disaster will hit, although it's still out of many experts' expectation that the magnitude is this large. I am sure that you must have also heard from the news that this is the largest earthquake we have ever had in the history of Japan (more precisely, in the instrumental history of Japan; no one knows that happened 10000 years before). Yes, we are witnessing the history.
Another thing I would like to remind (or advise, in case you did not know it before) you is that, for a M9 earthquake of this kind,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it will trigger some moderate earthquakes in the nearby region. Some aftershock you felt today and yesterday may not be technically aftershocks but triggered earthquakes. Differentiating them precisely is left as an exercise for scientists. What really related to your personal life is that, these triggered earthquakes could occur somewhat far away from the mainshock. Today's (12th March) early morning, there was a M6.2 earthquake in Niigata Prefecture inland and caused some damage. This level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is comparable to the previous Niigata earthquake in 2007 that damaged a nuclear power plant, and another previous one in 2004. That means, even if there was no M9 earthquake yesterday, the Niigata earthquake in this morning by itself is a major disaster already. It was fatal, and likely be fatal again if similar things happen again.
We all know that it is not an aftershock. Whether it is a coincidence or a triggered event is unknown for now and probably will remain unknown in the near future, but let us assume the worst. From previous experience, after an M9 class earthquake, there will likely be a continuous swarm of moderate earthquakes, either aftershocks or triggered earthquakes, in the next one month. Triggered earthquakes can even come somehow later (say, a year later) and in a relatively far place from the mainshock (say, Niigata from Miyagi, or even Kanto region).
If you have not ever imagained that an earthquake will hit you before, think about it now. Think what you will do after an earthquake has hit you place. How do you contact with your family members or close friends in case telecommunications are not functioning? Where is your nearest emergency gathering site? If you are living or working in a place close to water (say, with a beautiful sea-view), how is the tsunami risk? The tsunami risk for Tokyo city is not expected to be high, so there is no official predicted flooding depth for tsunami scenarios. For some regions in Japan, there are official predictions. All information is open to the public. You can search for "tsunami shinsuiyosoku" (in Japanese, in English it means tsunami flooding prediction) to check if there is any official tsunami prediction for your area.
Natural disasters may or may not be predicted, but certainly cannot be prevented. Earthquake will come, sooner or later. A prepared mind will keep you claim during emergency, may save your life, and very likely make your life easier in the post-shock time. Be prepared!
轉載小弟一位舊同學的fb,此君在日本從事地震研究多年
星期日, 3月 13, 2011
為何學日文二
「どうして日本語を習う」と質問があった場合は、困っています。
最初、女性が好きになった時、日本語が話せば、日本人の恋人ができると思いました。
留学生時代、日本の漫画やアニメやドラマや映画など見えるだめに、専門学校の短期クラスを進みました。しかし、アニメや漫画などたいてい中国語の訳本がありますが、そして、インターネット無料海賊版たくさんがある。そのため、日本語が全然できないでもいいです、すぐクラスをやめました。
20才ごろ、日本語が上手になれば、エロスゲームの遊び方がわかるつもりです。ところが、年をとって、仕事が忙しくなって、そんなことは時間の無駄だ。今、日本語を勉強の理由はもう一度変えだ、中国語と英語世界あとの文化をおうと思います。例えば、「ショートショートの神様」と呼ばれのSF作家星新一、作品をずっと渇望する。星新一の作品は中国語の訳本が売りません、英語のが少しいあるのて、日本語だけ読め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また、日本語が上手になれば、たくさんデザインの本が読めるになる、もーと仕事の技術を上げります。
**********************
現在課程都是拆散一句句地學,沒有機會完整地將文法串連。事實上大家也沒有能力這樣做,唯有自己膽粗粗地嘗試作文,文法肯定錯漏百出,過兩日給老師評評看。
最初、女性が好きになった時、日本語が話せば、日本人の恋人ができると思いました。
留学生時代、日本の漫画やアニメやドラマや映画など見えるだめに、専門学校の短期クラスを進みました。しかし、アニメや漫画などたいてい中国語の訳本がありますが、そして、インターネット無料海賊版たくさんがある。そのため、日本語が全然できないでもいいです、すぐクラスをやめました。
20才ごろ、日本語が上手になれば、エロスゲームの遊び方がわかるつもりです。ところが、年をとって、仕事が忙しくなって、そんなことは時間の無駄だ。今、日本語を勉強の理由はもう一度変えだ、中国語と英語世界あとの文化をおうと思います。例えば、「ショートショートの神様」と呼ばれのSF作家星新一、作品をずっと渇望する。星新一の作品は中国語の訳本が売りません、英語のが少しいあるのて、日本語だけ読め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また、日本語が上手になれば、たくさんデザインの本が読めるになる、もーと仕事の技術を上げります。
**********************
現在課程都是拆散一句句地學,沒有機會完整地將文法串連。事實上大家也沒有能力這樣做,唯有自己膽粗粗地嘗試作文,文法肯定錯漏百出,過兩日給老師評評看。
星期五, 2月 25, 2011
撒爾達傳說25週年100人繪
間直是痴線的畫功
由頭到尾只見佢用一層layer,好似油畫咁一層層地塗上去
而且是畫100個角色,我相信有些是繪者喜歡的,也有些是不太喜歡的
要在這麼漫長的繪畫過程中逐一畫好,需要大量意志力
我自問畫一張單人的半身像已經牙痛咁聲,頻頻伸懶腰又斟水去廁所,真的要向此人學習調整心態了
星期三, 2月 23, 2011
搵工來打
碩士生找不到工,一石擊起千重浪,有80後真的受了社會不公出來呻苦的,亦有更多人怒插碩士生(及80-90後等)讀屎片,沒有常識之類。假如美國和傳媒有甚麼共通之處,就是兩者都長期需要找一個敵人。每逢世代問題,大眾總是很易扯到兩極化論述,一方是「行撚開啦死老鬼今晚要改朝換代俾我上位」,總之我是新人你就要俾機會我。
對立的另一方就是「剩係識得complain complain complain,睇下X (填上任何第三世界貧苦階層)慘過你地幾多?感恩啦!」,他們認為面對任何苦難,都應該笑住口逆來順受的「香港精神病患」。
無太多心力逐點講誰對誰錯,因為世代矛盾很難有一個共識,反而想講別的事情。
創意無咁易是一個網台節目,兩位主持有「舊世界」廣告公司工作經驗,他們借碩士生事件,談上一代的工作態度,自是言之有物。
不少他們認為是「常識」或「做人基本態度」的東西,坦白講我覺得我成長的一代已不是太多人有空教,何況是我們三四十歲當管理的一群,自己爆忙兼其身不正,好好帶新人是奢談,自己保住職位不失已偷笑。
我個人會推介這一集的節目,輕談一些請人求職及打工做事的心態,有些我也是剛學會,不過要忍一忍他們兩人的爛gag就是。
第一節
第二節
對立的另一方就是「剩係識得complain complain complain,睇下X (填上任何第三世界貧苦階層)慘過你地幾多?感恩啦!」,他們認為面對任何苦難,都應該笑住口逆來順受的「香港精神病患」。
無太多心力逐點講誰對誰錯,因為世代矛盾很難有一個共識,反而想講別的事情。
創意無咁易是一個網台節目,兩位主持有「舊世界」廣告公司工作經驗,他們借碩士生事件,談上一代的工作態度,自是言之有物。
不少他們認為是「常識」或「做人基本態度」的東西,坦白講我覺得我成長的一代已不是太多人有空教,何況是我們三四十歲當管理的一群,自己爆忙兼其身不正,好好帶新人是奢談,自己保住職位不失已偷笑。
我個人會推介這一集的節目,輕談一些請人求職及打工做事的心態,有些我也是剛學會,不過要忍一忍他們兩人的爛gag就是。
第一節
第二節
星期一, 2月 21, 2011
星期六, 2月 19, 2011
都是twitter的錯
害我很難寫出完整的長篇博文了,唯有碎碎地寫。
Perception is reality:
近日有家很煩的親戚遠洋來寄宿,上次他們來訪時,小弟極力躲在公司避,但總要回家洗澡睡覺相處那三數小時,當時工作又忙,有時在公司過夜,天口冷沒暖氣,有三兩條白鬍鬚就是這樣逼出來的。親戚難頂之處,主要在於人屆不惑,說話卻無分輕重。本來越洋拜訪,一番心意也是美事,偏偏要當著老人面前說「嘻,我地專登來探你嘛,你知啦,老人家,好易話唔埋就死鬼左丫嘛,見得一次得一次啦!」雖陳述事實,卻甚為刺耳。
祖母患腦退化症(老人痴呆)一段日子,親戚間早互相通傳,她本人甚是諉疾,堅稱只是年紀大記憶衰退。大家也順著性子多講white lies。可是遠洋親戚是執業心理醫生,指外國患者有權知道自己的病況,甚至必須acknowledge自己有腦退化,大家講白謊話並不合符道德,有必要「保障患者知情權」云云。
雖然眾人再三告戒遠洋親戚迴避有關話題,只怕祖母病症發作時,親戚的不隨意肌就會釋出「溫馨提示」:婆婆,你患了老人痴呆了哦!然後就是上演CCTVB的爛肥皂劇情,老人家激到入醫院之類。所以親戚未到步,大家已先頭痛。
說了這麼多,其實也只是個引子。
話說這次為了迴避這些親戚,特意找短期租約,而且來得甚急,只有三數天的時間找房子。那邊廂,本來以為完事的job,突然有新指示說有error,不單止未有錢收,還要另抽時間補鑊。另一單job,programming出了問題,負責見客的拍檔不黯製作詳情,只懂call for meeting越幫越忙。然後有另一單job要見客,晚上要應酬 etc...
可想而知,當下心情是非常的煩。然而帶著這堆煩惱見客和飯局,只會令事情更壞。有些樂天高人,可以頓足畫符,唸唸有詞「正能量!正能量!」然後心情就自然的變好,自問沒有這種本事,唯有透過理性思考說服自己。
首先,當時已en route去開會,無暇抽身找房子,親戚的事也幫不上忙,其他job想掛心都沒幫助。換言之,接下來的三兩小時,擔心開會以外的事都是多餘。
壓力暫時減輕了,心境依然很壞。然後想起一些笑容很燦爛的鬼仔和竹昇男女,今早在光猛開揚的soho studio起床,整天最大的煩惱是來不及吃早餐,勉強在Cosmo抓了杯energy drink頂肚,全日公司的工作是覆兩封email和接下來開個會見客。
開會前的一刻,我已短暫把自己幻想成一個沒有包袱,外國回流,見多識廣,很吃香的才子designer。(相反,往負面地想,我是個收得很貴,年紀大,沒甚麼特長的怪叔叔IT人)
結果傾job雖無特別驚喜,總算順利成事。心情稍為好轉了,晚上飯局也得心應手,談笑風生。
事實上客戶對我的認知,僅限於「陣間有個designer上黎傾website」而已。帶著正面mindset,多點熱誠地上場,客戶受感染,自然較易成事。由於眼前沒有特別值得開心的事,唯有「借相」憶起一些樂天朋友的樣子特徵,協助進入狀態。
有些心理學說指出,長時間以某一個mindset思考,漸漸會令你變成某一種人。例如學習alpha male的行為動作,會影響你的思路變得更似alpha male,思想又會影響舉止性格,而性格舉止,又會影響際遇和世界觀,正所謂Perception is reality。
**** 借相和英文人 ****
記憶中不少朋友遇上要說英文的場合,因語文水平所限,不單止結巴,而且自信大跌。事實上,借相之法同樣合用,記得某阿根延動畫大師來港開talk,此人英語半通,鄉音未除,詞彙不甚流暢,但是大家知道他猛料,反而極力希望透過那半點爛英文多點了解他的動畫世界,從未有人有丁點介意他語文水平。
小弟雖然英語尚可,亦間有出現食鑼絲的情況,每遇上這些場合,心中總是想起南美人、印度人、韓國人等英文不流利但從不feel sorry的民族。
咩話?你聽唔明,鬼叫你唔識廣東話要我講英文黎遷就你?
想像一下,一個西班牙鬼佬跟美國鬼用半吊子的英文傾計:
"you know, you are ...how do you say...er...gilipollas(asshole)."
"sorry?"
"I don't know how to say it, but in my country, they will call you gilipollas."
"I see, interesting."
Perception is reality:
近日有家很煩的親戚遠洋來寄宿,上次他們來訪時,小弟極力躲在公司避,但總要回家洗澡睡覺相處那三數小時,當時工作又忙,有時在公司過夜,天口冷沒暖氣,有三兩條白鬍鬚就是這樣逼出來的。親戚難頂之處,主要在於人屆不惑,說話卻無分輕重。本來越洋拜訪,一番心意也是美事,偏偏要當著老人面前說「嘻,我地專登來探你嘛,你知啦,老人家,好易話唔埋就死鬼左丫嘛,見得一次得一次啦!」雖陳述事實,卻甚為刺耳。
祖母患腦退化症(老人痴呆)一段日子,親戚間早互相通傳,她本人甚是諉疾,堅稱只是年紀大記憶衰退。大家也順著性子多講white lies。可是遠洋親戚是執業心理醫生,指外國患者有權知道自己的病況,甚至必須acknowledge自己有腦退化,大家講白謊話並不合符道德,有必要「保障患者知情權」云云。
雖然眾人再三告戒遠洋親戚迴避有關話題,只怕祖母病症發作時,親戚的不隨意肌就會釋出「溫馨提示」:婆婆,你患了老人痴呆了哦!然後就是上演CCTVB的爛肥皂劇情,老人家激到入醫院之類。所以親戚未到步,大家已先頭痛。
說了這麼多,其實也只是個引子。
話說這次為了迴避這些親戚,特意找短期租約,而且來得甚急,只有三數天的時間找房子。那邊廂,本來以為完事的job,突然有新指示說有error,不單止未有錢收,還要另抽時間補鑊。另一單job,programming出了問題,負責見客的拍檔不黯製作詳情,只懂call for meeting越幫越忙。然後有另一單job要見客,晚上要應酬 etc...
可想而知,當下心情是非常的煩。然而帶著這堆煩惱見客和飯局,只會令事情更壞。有些樂天高人,可以頓足畫符,唸唸有詞「正能量!正能量!」然後心情就自然的變好,自問沒有這種本事,唯有透過理性思考說服自己。
首先,當時已en route去開會,無暇抽身找房子,親戚的事也幫不上忙,其他job想掛心都沒幫助。換言之,接下來的三兩小時,擔心開會以外的事都是多餘。
壓力暫時減輕了,心境依然很壞。然後想起一些笑容很燦爛的鬼仔和竹昇男女,今早在光猛開揚的soho studio起床,整天最大的煩惱是來不及吃早餐,勉強在Cosmo抓了杯energy drink頂肚,全日公司的工作是覆兩封email和接下來開個會見客。
開會前的一刻,我已短暫把自己幻想成一個沒有包袱,外國回流,見多識廣,很吃香的才子designer。(相反,往負面地想,我是個收得很貴,年紀大,沒甚麼特長的怪叔叔IT人)
結果傾job雖無特別驚喜,總算順利成事。心情稍為好轉了,晚上飯局也得心應手,談笑風生。
事實上客戶對我的認知,僅限於「陣間有個designer上黎傾website」而已。帶著正面mindset,多點熱誠地上場,客戶受感染,自然較易成事。由於眼前沒有特別值得開心的事,唯有「借相」憶起一些樂天朋友的樣子特徵,協助進入狀態。
有些心理學說指出,長時間以某一個mindset思考,漸漸會令你變成某一種人。例如學習alpha male的行為動作,會影響你的思路變得更似alpha male,思想又會影響舉止性格,而性格舉止,又會影響際遇和世界觀,正所謂Perception is reality。
**** 借相和英文人 ****
記憶中不少朋友遇上要說英文的場合,因語文水平所限,不單止結巴,而且自信大跌。事實上,借相之法同樣合用,記得某阿根延動畫大師來港開talk,此人英語半通,鄉音未除,詞彙不甚流暢,但是大家知道他猛料,反而極力希望透過那半點爛英文多點了解他的動畫世界,從未有人有丁點介意他語文水平。
小弟雖然英語尚可,亦間有出現食鑼絲的情況,每遇上這些場合,心中總是想起南美人、印度人、韓國人等英文不流利但從不feel sorry的民族。
咩話?你聽唔明,鬼叫你唔識廣東話要我講英文黎遷就你?
想像一下,一個西班牙鬼佬跟美國鬼用半吊子的英文傾計:
"you know, you are ...how do you say...er...gilipollas(asshole)."
"sorry?"
"I don't know how to say it, but in my country, they will call you gilipollas."
"I see, interesting."
星期五, 2月 04, 2011
年三十感想
先祝各位做創作的,今年思維飛揚兔脫,初稿已兔躍一蹴登龍門。
********************
先寫低記住一些近日的感想
人活了一段日子,經驗累積到某個地步,觸類旁通,居然有些許相人的本事,我想在友儕中,我這方面已發展得極遲了。早前派對結識美女型男網友若干,大概可以推斷出某些人的性情趣向。
有云相由心生,較「科學」的說法是,心中有甚麼情緒想法,自然多牽動面上某些肌肉,久之形成某種特定的面相。可是反過來說,正因為你的臉是某種樣子,給予旁人某些感覺,於是大家就有相對的反應,令你衍生某些情緒,情緒和peer group影響你人生上的際遇和決定,將這些pattern有系統地蒐集分析,大概就是面相學吧?
說實在點,例如早前認識一位長得有點英氣的女生A,即使長掛笑容,仍給人有點嚴肅甚至嚴厲的感覺。可能因為大家被這種感覺影響,對著她言談不自覺地正經起來,平時的爛gag打屁通通收起,A少接觸搞爛gag的人,又真的變得很正經。甚至有些氣勢較弱的人,會被這種氛圍(aura)感染,自覺地跟她保持距離,因此A少跟弱者接觸,沒有太多相關經驗,親和力沒機會發展,人又真的變得嚴厲起來。
可是我的經驗就僅到此為止矣,到底面相和性格,是雞先還是蛋先?面相性格互動後,該人會有怎樣的發展?例如一個比較厲嚴正經的人,事業會否特別好?至剛易折,嚴厲的人感情又會否很易受重挫?只怕要找周大師指點迷津一二。
********************
反蕩婦機制
又認識一位很易跟男生打成一片的女生B,個性豪爽,有些演藝底子,對著投契的人她非常熱情,經常都肢體動作。
猜想她應該在同性間不受歡迎,一問之下果然如此。以小弟有限的armchair psychology,B無論是聲線、肢體動作和溝通技巧,在男性間都很吃得開。B一進場,女生們本能上會感到她是一個求偶上的最大競爭對手,然後本能會驅使她們去討厭和排擠B,無論這些女生本身是已婚或者已有男友亦然。
通常人的boot機序程是先有本能反應,然後才boot起理性的OS。眾女生先是本能排斥女生B,然後才有理性去「合理化」這種排斥行為,例如B舉止太姣、不檢點、四圍勾仔、太暴露etc etc,總之各式各樣的理由,大抵都是源自本能上的抗敵機制。
事實上,B未必是「四圍溝仔」,只是她對於認同的人或觀點,會給予較多和較明顯的認同signal,例如笑容、肢體碰觸等等(女生B還有很多其他成功因素,女看倌們勿盲學),未必就是要立刻跟所有視線內的男性濕吻然後上床。同時,因為這些signal較易啟動(switch on)男性的求偶機制,所以B很易獲得男性的好感。
同樣,也不代表那些男生立刻就想跟她群交顏射,只是他們本能上很易接受女生B作為潛在的交配對象,然後才有理性的機制解釋她很友善、很健談有活力etc
一旦以這個角度去分析整件事,也就不難理解為何B事業和社交上總是受到同性的留難排擠,我想排擠她的女生們本心也不壞,只是本能驅使而已。
**********************
自問只是有幸碰上一位吃演藝飯的朋友,一位跟B很相似的「淫婦」朋友,以及一位先天就是黑口黑面的女生,有些相近的data,粗疏地拼湊在一起,得出以上的結論。正如之前在tweet入面提過,我勉強可以看出一些人生較簡淺的pattern,但還未有足夠的經驗智慧看出那些pattern有甚麼意思,或者將會變成怎樣的結果。也許要再醞釀個二三十年才有些眉目,但人生最諷刺的地方,就是當擁有這些智慧時,自己又太老,那些經驗都不太派得上用場。(人生這種設定應該都有某種意義,同樣,我未去到那個位置,尚未知道有甚麼緣故)
好些電玩滿足了這個人生最大的缺憾:你可以在爆機後,拿著全身最強的武裝以及遊戲經驗,重玩第一版,蹂躪各大小兵卒頭目。不要看少爆機後重玩這個功能,很多人打爆infinity blade後,會拿著最強武裝reset到最初難易度再玩過,例如我。
********************
先寫低記住一些近日的感想
人活了一段日子,經驗累積到某個地步,觸類旁通,居然有些許相人的本事,我想在友儕中,我這方面已發展得極遲了。早前派對結識美女型男網友若干,大概可以推斷出某些人的性情趣向。
有云相由心生,較「科學」的說法是,心中有甚麼情緒想法,自然多牽動面上某些肌肉,久之形成某種特定的面相。可是反過來說,正因為你的臉是某種樣子,給予旁人某些感覺,於是大家就有相對的反應,令你衍生某些情緒,情緒和peer group影響你人生上的際遇和決定,將這些pattern有系統地蒐集分析,大概就是面相學吧?
說實在點,例如早前認識一位長得有點英氣的女生A,即使長掛笑容,仍給人有點嚴肅甚至嚴厲的感覺。可能因為大家被這種感覺影響,對著她言談不自覺地正經起來,平時的爛gag打屁通通收起,A少接觸搞爛gag的人,又真的變得很正經。甚至有些氣勢較弱的人,會被這種氛圍(aura)感染,自覺地跟她保持距離,因此A少跟弱者接觸,沒有太多相關經驗,親和力沒機會發展,人又真的變得嚴厲起來。
可是我的經驗就僅到此為止矣,到底面相和性格,是雞先還是蛋先?面相性格互動後,該人會有怎樣的發展?例如一個比較厲嚴正經的人,事業會否特別好?至剛易折,嚴厲的人感情又會否很易受重挫?只怕要找周大師指點迷津一二。
********************
反蕩婦機制
又認識一位很易跟男生打成一片的女生B,個性豪爽,有些演藝底子,對著投契的人她非常熱情,經常都肢體動作。
猜想她應該在同性間不受歡迎,一問之下果然如此。以小弟有限的armchair psychology,B無論是聲線、肢體動作和溝通技巧,在男性間都很吃得開。B一進場,女生們本能上會感到她是一個求偶上的最大競爭對手,然後本能會驅使她們去討厭和排擠B,無論這些女生本身是已婚或者已有男友亦然。
通常人的boot機序程是先有本能反應,然後才boot起理性的OS。眾女生先是本能排斥女生B,然後才有理性去「合理化」這種排斥行為,例如B舉止太姣、不檢點、四圍勾仔、太暴露etc etc,總之各式各樣的理由,大抵都是源自本能上的抗敵機制。
事實上,B未必是「四圍溝仔」,只是她對於認同的人或觀點,會給予較多和較明顯的認同signal,例如笑容、肢體碰觸等等(女生B還有很多其他成功因素,女看倌們勿盲學),未必就是要立刻跟所有視線內的男性濕吻然後上床。同時,因為這些signal較易啟動(switch on)男性的求偶機制,所以B很易獲得男性的好感。
同樣,也不代表那些男生立刻就想跟她群交顏射,只是他們本能上很易接受女生B作為潛在的交配對象,然後才有理性的機制解釋她很友善、很健談有活力etc
一旦以這個角度去分析整件事,也就不難理解為何B事業和社交上總是受到同性的留難排擠,我想排擠她的女生們本心也不壞,只是本能驅使而已。
**********************
自問只是有幸碰上一位吃演藝飯的朋友,一位跟B很相似的「淫婦」朋友,以及一位先天就是黑口黑面的女生,有些相近的data,粗疏地拼湊在一起,得出以上的結論。正如之前在tweet入面提過,我勉強可以看出一些人生較簡淺的pattern,但還未有足夠的經驗智慧看出那些pattern有甚麼意思,或者將會變成怎樣的結果。也許要再醞釀個二三十年才有些眉目,但人生最諷刺的地方,就是當擁有這些智慧時,自己又太老,那些經驗都不太派得上用場。(人生這種設定應該都有某種意義,同樣,我未去到那個位置,尚未知道有甚麼緣故)
好些電玩滿足了這個人生最大的缺憾:你可以在爆機後,拿著全身最強的武裝以及遊戲經驗,重玩第一版,蹂躪各大小兵卒頭目。不要看少爆機後重玩這個功能,很多人打爆infinity blade後,會拿著最強武裝reset到最初難易度再玩過,例如我。
星期二, 2月 01, 2011
星期一, 1月 31, 2011
換機及裝機
上次思前想後,最終買了Lenovo S10-3 作為第三部電腦,連外置CD/DVD約兩千六,對我來說是good deal, MacBook 始終是見客和輔助工作用,不敢亂用。Desktop 已証實不能長開,早前差點報銷,打開機箱清理搏一搏,發現裡面的塵已經「炭化」,長期受高熱下跟機板融為一體,不是簡單的吸塵或打掃可以解決,要用力刮才剷走一小部份。網上見過有人藝高膽大,將cpu拆開,把部份部件放入水清洗,然後重新塗上散熱膏,完事後電腦good as new,想依樣壺蘆卻連基本的cpu螺絲也不懂拆,唯有作罷。勉強用吸塵機吸塵後大致上跑得動,可是過程中不知郁了甚麼線,現下又上不到網~_~
為了遷就netbook 低性能的特性,故意找一些較舊或者功能較單純的apps,結果比預期滿意,就以電車男必備的看圖軟件為例,傳統的acdsee已越來越多功能,又可以執相又播片之類,正因為功能太多跑得極慢,反而image eye專門看圖不管其餘,在速度上有驚喜,而且免費。
另一個徬身必備的軟件是inkscape,是adobe illustrator的免費版,可以支援大部份corel draw file(好像freehand也開到),以前每次見到.cdr總想殺人,然後被逼四處求救或者到腦場撲老翻。現在至少有簡便法門,尤其老翻鋪好像已絕種,電驢給領導斃了,bt又不可靠,免費軟件有時也可以get the job done.
Netbook性能偏低,通常ram不夠用,試過用軟件如eboostr將usb 手指化成外置ram,效果也可以,大約可以把性能提升兩三成,其實效果不明顯,但沒有加速的話又會覺得電腦跑慢了,也不知有多少是心理作用。
一直很抗拒使用office2007或之後的軟件,因為入面各種強大而我又不需要的功能把電腦扯得太慢,甚至客戶送來.docx的檔案,也寧願先將之upload上google docs開啟再修改,新電腦當然要試用一下免費的open office,因為我使用office的頻率不算高,功能滿足基本要求就可以。
還有燒碟的free easy burner,剪聲的audacity,看電影的k-lite codec pack和必備的itune等,基本上電腦主要運作軟件可以一毛也不用花,亦無須假手bt或翻版,再說舊軟件不一定差,新軟件加了太多鬼五馬六的功能,例如新msn就是,又跑得慢又多廢柴功能兼廣告,看得出M$很努力想反攻social media上的失地,偏偏搞越多花臣,就越易將用家逼去Facebook chat 或gmail chat之類簡便易用的網上平台。
新win7其實有一步做對了,就是將os內的功能斬件拼成不同的版本發售,反正iOS這種輕簡作業系統原來也大有市場,是時候收起那些眩目視覺特效和「強大功能」,專心把份內事先做好就是。
- Posted using BlogPress from my iPhone
為了遷就netbook 低性能的特性,故意找一些較舊或者功能較單純的apps,結果比預期滿意,就以電車男必備的看圖軟件為例,傳統的acdsee已越來越多功能,又可以執相又播片之類,正因為功能太多跑得極慢,反而image eye專門看圖不管其餘,在速度上有驚喜,而且免費。
另一個徬身必備的軟件是inkscape,是adobe illustrator的免費版,可以支援大部份corel draw file(好像freehand也開到),以前每次見到.cdr總想殺人,然後被逼四處求救或者到腦場撲老翻。現在至少有簡便法門,尤其老翻鋪好像已絕種,電驢給領導斃了,bt又不可靠,免費軟件有時也可以get the job done.
Netbook性能偏低,通常ram不夠用,試過用軟件如eboostr將usb 手指化成外置ram,效果也可以,大約可以把性能提升兩三成,其實效果不明顯,但沒有加速的話又會覺得電腦跑慢了,也不知有多少是心理作用。
一直很抗拒使用office2007或之後的軟件,因為入面各種強大而我又不需要的功能把電腦扯得太慢,甚至客戶送來.docx的檔案,也寧願先將之upload上google docs開啟再修改,新電腦當然要試用一下免費的open office,因為我使用office的頻率不算高,功能滿足基本要求就可以。
還有燒碟的free easy burner,剪聲的audacity,看電影的k-lite codec pack和必備的itune等,基本上電腦主要運作軟件可以一毛也不用花,亦無須假手bt或翻版,再說舊軟件不一定差,新軟件加了太多鬼五馬六的功能,例如新msn就是,又跑得慢又多廢柴功能兼廣告,看得出M$很努力想反攻social media上的失地,偏偏搞越多花臣,就越易將用家逼去Facebook chat 或gmail chat之類簡便易用的網上平台。
新win7其實有一步做對了,就是將os內的功能斬件拼成不同的版本發售,反正iOS這種輕簡作業系統原來也大有市場,是時候收起那些眩目視覺特效和「強大功能」,專心把份內事先做好就是。
- Posted using BlogPress from my iPhone
星期四, 1月 27, 2011
關於添置電腦用品
要將自己遇上的電腦問題寫低,方便作消費判斷:
1. 繪畫色差
之前都提過,macbook 跟PC mon 色差太大,畫CG時有很大問題,尤其在家開始畫的,帶出街繼續畫時就會走樣,反之亦然。其次,就是macbook的onboard soundcard間中會出現不夠ram炒粉的問題,似乎也沒法解決。多年前有一部ibook 行OS9,問題亦如出一轍,想必是mac 中低檔機的設計缺陷,沒有法子解決。
2. BT和吸塵機
家中desktop的性能最好,但同時也是最熱和最食塵的,隨著積塵越來越多,早前差點開不了機。後來打開機殼吸塵,其實也無法完全清除cpu內的積塵(除非將鰭和風扇拆出清洗)。換言之,desktop大機是不宜長時間運作,甚麼BT、download等不需高性能的動作,應該轉由性能較弱的電腦負責
3. 日本電視台
上日文課見到學校能夠live streaming 日本電視台,向來很喜歡看日本的電視廣告,其知性節目、綜藝節目也很有看頭,初步詢問原來需要買機盒另付每月四百元,本來都覺得每月4百元可以接受,因為無論改善設計和日語都很有幫助。
後來找到一個叫keyhole TV的免費軟件,畫質較差但同樣可以串流,並且有很多不同地區的電台可以選擇,支援mac/win/linux,唯一問題是需要另外一個mon/電腦去長時間串流,實際上現時的macbook都可以,但那是用來見客的電腦,還是不想太早用殘它
4. vs iPad,電池續航力
最初都有想過買iPad,因為出外繪畫,沒有電源的情況下,macbook只能維持1-2小時top。外出時,電源不常有,這方面iPad是很吸引的,但是也考慮過,用繪畫筆的iPad其實感壓能力不是那麼好 (在iPhone上試驗過),很難畫細緻的東西,而且一旦畫得太細緻,不夠ram的話會很痛苦
初步認為可以考慮買2000元樓下的netbook,用6 cell電,可以有4-5小時的電力,重量可以接受
我想netbook的性能應該等於5-6年前的中低價電腦,只要用舊一點的軟件(ps7, ai9),理論上也沒問題
亦都有想過多買一個mon,做dual mon或者供netbook/macbook 使用,主要問題是桌面不夠位放,假如清理房間後騰出位置,必定會考慮。
1. 繪畫色差
之前都提過,macbook 跟PC mon 色差太大,畫CG時有很大問題,尤其在家開始畫的,帶出街繼續畫時就會走樣,反之亦然。其次,就是macbook的onboard soundcard間中會出現不夠ram炒粉的問題,似乎也沒法解決。多年前有一部ibook 行OS9,問題亦如出一轍,想必是mac 中低檔機的設計缺陷,沒有法子解決。
2. BT和吸塵機
家中desktop的性能最好,但同時也是最熱和最食塵的,隨著積塵越來越多,早前差點開不了機。後來打開機殼吸塵,其實也無法完全清除cpu內的積塵(除非將鰭和風扇拆出清洗)。換言之,desktop大機是不宜長時間運作,甚麼BT、download等不需高性能的動作,應該轉由性能較弱的電腦負責
3. 日本電視台
上日文課見到學校能夠live streaming 日本電視台,向來很喜歡看日本的電視廣告,其知性節目、綜藝節目也很有看頭,初步詢問原來需要買機盒另付每月四百元,本來都覺得每月4百元可以接受,因為無論改善設計和日語都很有幫助。
後來找到一個叫keyhole TV的免費軟件,畫質較差但同樣可以串流,並且有很多不同地區的電台可以選擇,支援mac/win/linux,唯一問題是需要另外一個mon/電腦去長時間串流,實際上現時的macbook都可以,但那是用來見客的電腦,還是不想太早用殘它
4. vs iPad,電池續航力
最初都有想過買iPad,因為出外繪畫,沒有電源的情況下,macbook只能維持1-2小時top。外出時,電源不常有,這方面iPad是很吸引的,但是也考慮過,用繪畫筆的iPad其實感壓能力不是那麼好 (在iPhone上試驗過),很難畫細緻的東西,而且一旦畫得太細緻,不夠ram的話會很痛苦
初步認為可以考慮買2000元樓下的netbook,用6 cell電,可以有4-5小時的電力,重量可以接受
我想netbook的性能應該等於5-6年前的中低價電腦,只要用舊一點的軟件(ps7, ai9),理論上也沒問題
亦都有想過多買一個mon,做dual mon或者供netbook/macbook 使用,主要問題是桌面不夠位放,假如清理房間後騰出位置,必定會考慮。
星期五, 1月 21, 2011
星期一, 1月 17, 2011
追魂交易
(全文劇透注意)
有人說《追魂交易》是John Grisham 加上驅魔人的混合體,我非常同意。電影講述一位年輕有位的大狀Kevin Lomax,由畢業後當檢察官直至轉職為律師未嚐敗績,可是他的客戶正正是人中渣宰:孌童教師、行巫術的富戶、貪腐企業以及謀殺自己全家的鉅富(影射當年的Oj Simpson)等等
正因為他才華橫溢,很快被一神秘的跨國企業羅致,總裁John Milton對他青眼有加,甫就任就遣他處理一些必敗無疑的案子,居然又絕地反勝。正當主角飛黃騰達,打入紐約權力樞紐之際,少妻疑不堪寂寞壓力,精神逐漸異常,母親又勸斥他要早日脫離這個「現世的巴比倫」,那邊廂Kevin跟總裁關係日益親密,公司又出現令他心動的紅髮美人,Kevin事業攀上高峰,私生活卻崩分離析,最終他發現畢生人的成功,一直來自總裁John Milton,真身是撒旦,也是他的生父。
電影高潮自然是父子對質一幕,阿柏仙奴當時仍值盛年,飾演撒旦七情上面,火氣十足,奇洛李維斯年輕俊朗,戲技略為稚嫩內向,一老一少的對手戲,動情陰陽恰到好處。《追》最可取之處,在於撒旦沒有使用太多的「法力」屈機,每一著棋總是有兩扇門讓主角選擇,而主角總是被吸引到撒旦預設的方向。相反,低手編劇筆下的撒旦,道理不夠人講就出超能力,例如行街被車撞死、食飯嚥死、心臟病發等等,嚴重缺乏想像力(中國公安老早就有監犯「躲貓貓死」和「跳橡皮繩死」,想像力比電影世界的庸才撒旦高出不知幾多倍)
以2011年的標準去看父子對質的一幕,大部份對白仍然合理,除了少數地方阿柏仙奴的智商突然大跌,估計是編劇為了遷就觀眾,以及方便電影埋尾完場。阿柏仙奴的手段假如沿用到尾,主角是極大機會臣服於撒旦麾下的,可是這就違反荷里活邪不能勝正的教條,觀眾離場時會感到太沉重,這是娛樂片的局限,怪不得創作人。
當時一邊看著,腦子轉著為撒旦想對白 (youtube 5:15 後)
John: You cannot keep punishing yourself Kevin, it's awesome! How far you've come! I didn't make it easy, couldn't, not for you. You deserve better, your sister.
Kevin: What?
John: Your body wants her.
Kevin: This is wrong...she is my sister!
John: Incest is wrong because it weakens the genetic code, the census bureau doesn't like it because it makes their job difficult, but guess what? I run the house here Kevin, none of those rules apply to you. Go ahead, take your reward.
Kevin: No! I will go to hell for this.
John: Do you know what hell looks like? Imagine a Sunday service that never ends, and you are fucking trapped in a house full of hypocrites, that is hell! Lake of fire? World of ice? Hunger? Despair? What fun is it to watch endless sufferings? I don't do that, I like running this world here, all the indulgence! sensational and LIVE 24-7! Hell is one of those tricks from His smudge campaign against me, no I don't do hell, He does, and He calls that "paradise"! Can you believe that? Ha!
Kevin: you are tricking me, why should I believe you?
John: I give people choices, the exact same way God does to everyone, some prosper and some fall, that's the way it is. Tell me, if I really wanted to trick you, why would I blow my cover at this very point? I took the heat when He wanted to recall the whole damn line of humanity from his little lab, because YOU do not perform the way he likes it, and who stepped up to put a stop to the recall? ME!
Do I hate God? Yes! Do you know why they say the opposite of love is hate? Only those capable of great love are capable of hate, and son, my love for you is very great. I cannot force you to love me, and I cannot trick you into loving me, I can only ask you to, freewill.
(天光,開始眼訓,停筆收卷)
星期五, 1月 14, 2011
轉載:感覺關總掣(上)
原文:光明女樂
早前在拙欄提及,我的通識班上,愛叫同學分享「一分鐘故事」。
看似尋常的聊天,卻原來比測驗默書,更叫孩子為難。
孩子都說,故事講不好,是因為不懂取材,不夠技巧。但我思疑,其實真正欠缺的,更原始,而且跟所有都市人一樣,是對生活的「感覺」。
「上周……去了印尼。」某次,某甲如此展開他的故事。
「然後呢?」我問。「無……無啦。」「多說一點?」我鼓勵。「在飛機上看了兩套戲!」我打了個突,心忖﹕這兩套戲一定史無前例的精彩。
「然後呢?」「套戲……120分鐘。」他那恨不得找洞鑽的樣子,告訴我其實他並不是要談那齣電影,而是壓根兒想不到要談什麼!
追問下方知,去年孩子的家曾接待某印尼學生,今次是交換計劃的下半部,輪到孩子造訪印尼。
首次隻身深入彼邦一個陌生家庭,怎可能沒故事?幾天以來,都幹過什麼了?
「沒什麼呀,都是吃飯睡覺出街之類。」孩子說。「有沒有甚麼跟香港不一樣的?」「嗯,好像沒有。」
「哎呀,怎可能?一定很好玩!」等聽好戲的同學們,難掩失望之色。
其實,說不出故事的,不只某甲。大部分孩子,都對別人的故事很有興趣,卻無甚意欲講自己的故事。這方面,還挺像成年人世界,永遠隔離飯香,認定自己的生活,乏善足陳。
出國幾天,即便只是吃睡拉,在別國的文化習俗中,也總有點觸動情緒的片段吧。倘若真的跟香港一模一樣,就更是大新聞了。
絲毫未覺當中有文章,大概是因為,我們的七情六慾五觸覺,關掉了總掣,而且關得太久,久遠得生了鏽。沒有值得說的感覺,因為早已沒有任何感覺。
究竟怎樣令孩子重拾感覺?這問題,我至今也沒答案。(待續)
*****************************************
屌,之前話個fd唔思考,原來同上面個case一撚樣。
我諗幾年後香港應該更多呢類即使有心也不懂用腦的機械人面市。
早前在拙欄提及,我的通識班上,愛叫同學分享「一分鐘故事」。
看似尋常的聊天,卻原來比測驗默書,更叫孩子為難。
孩子都說,故事講不好,是因為不懂取材,不夠技巧。但我思疑,其實真正欠缺的,更原始,而且跟所有都市人一樣,是對生活的「感覺」。
「上周……去了印尼。」某次,某甲如此展開他的故事。
「然後呢?」我問。「無……無啦。」「多說一點?」我鼓勵。「在飛機上看了兩套戲!」我打了個突,心忖﹕這兩套戲一定史無前例的精彩。
「然後呢?」「套戲……120分鐘。」他那恨不得找洞鑽的樣子,告訴我其實他並不是要談那齣電影,而是壓根兒想不到要談什麼!
追問下方知,去年孩子的家曾接待某印尼學生,今次是交換計劃的下半部,輪到孩子造訪印尼。
首次隻身深入彼邦一個陌生家庭,怎可能沒故事?幾天以來,都幹過什麼了?
「沒什麼呀,都是吃飯睡覺出街之類。」孩子說。「有沒有甚麼跟香港不一樣的?」「嗯,好像沒有。」
「哎呀,怎可能?一定很好玩!」等聽好戲的同學們,難掩失望之色。
其實,說不出故事的,不只某甲。大部分孩子,都對別人的故事很有興趣,卻無甚意欲講自己的故事。這方面,還挺像成年人世界,永遠隔離飯香,認定自己的生活,乏善足陳。
出國幾天,即便只是吃睡拉,在別國的文化習俗中,也總有點觸動情緒的片段吧。倘若真的跟香港一模一樣,就更是大新聞了。
絲毫未覺當中有文章,大概是因為,我們的七情六慾五觸覺,關掉了總掣,而且關得太久,久遠得生了鏽。沒有值得說的感覺,因為早已沒有任何感覺。
究竟怎樣令孩子重拾感覺?這問題,我至今也沒答案。(待續)
*****************************************
屌,之前話個fd唔思考,原來同上面個case一撚樣。
我諗幾年後香港應該更多呢類即使有心也不懂用腦的機械人面市。
星期六, 1月 08, 2011
武林秘笈
甲:「面試成績如何?」
乙:「不行,一份也沒見成。」
甲:「不是吧,你報讀了面試技巧班,有專人指導,為甚麼會不行?」
乙:「沒這麼快見效的,可能遲些吧。」
甲:「其他技巧班同學都已見成好幾份工,再差也不會零成果吧。」
乙:「可能是我怯場吧,下星期會再練習,再背誦導師教的見工開場白之類」
甲:「你打算怎樣練?」
乙:「沒甚麼,練多點囉...」
甲:「怎樣為之練多點?」
乙:「再去嘗試面試多幾次吧。」
甲:「上次你怎樣面試的?」
乙:「用導師教的開場白...『你好,我叫xxx,我覺得貴公司很特別,blah blah blah』」
甲:「這不是將範文搬字過紙嗎?」
乙:「嘻,有效就得啦,面試官都有良好反應。」
甲:「是他客氣不點破你而已。」
乙:「還有很多面試官未聽過...還未用爛就得啦。」
甲:「假如我聽到你在背罐頭台詞,我不會第一時間點破你,只會默默把你剔走,結果你見不成2nd in,証明就是這樣。範文只是用來說明一些大綱,實際應用是需要自己量身訂造的。」
乙:「量身訂造...」
甲:「你需要加自己的性格在裡面。」
乙:「自己性格...」
甲:「然後再因應場合對手使用。」
乙:「場合對手...」
甲:「你這種學舌式的回應,雖然顯得你好像在聆聽對方的說話,但是說話內容沒有真正入你的腦,你也不是真正在回應我,只是扮我的回音而已。」
乙:「回音...慢著,回音怎樣?」
甲:「唉,假如要你顯示自己的性格,把開場白作相應的修改,你會怎樣改?」
乙:「er...再介紹一下自己囉。」
甲:「如何介紹呢?」
乙:「講一下自己的為人、嗜好之類囉。」
甲:「那麼你的為人是怎樣?」
乙:「唔...這個我需要再努力一下。」
甲:「不是努力問題!難道你即場講不出自己的性格為人嗎?」
乙:「er......」
甲:「那談一談你的嗜好吧,就以你喜歡閱讀為例,你上一本看過的是甚麼書?」
乙:「窮爸爸富爸爸。」
甲:「這本書是講甚麼的?」
乙:「關於投資之類...」
甲:「那你認為這本書怎樣?」
乙:「寫得幾好咁」
甲:「有甚麼地方好?可否舉一個你記得的例子?」
乙:「入面有一處講『讓錢為你工作』,寫得很好...」
甲:「為甚麼你覺得這個論點好?」
乙:「er......」
甲:「你做了幾十年人,根本就不慣有自己的見解,倒是很喜歡跟隨model answer,避免思考。背誦式、純資訊的東西你能講,自己意見就完全沒有了,只是吸收資訊並不消化,整塊吞下,原塊排出。那麼,再問你一些資訊性的問題,上次接見你那位CEO,他在那裡讀大學?」
乙:「er....」
甲:「答案是牛津,為甚麼我會知道,你卻不知?我跟他素未謀面,你卻上過他公司,大家握過手,之前還談過好幾次話。我能接觸的資料你都有,而你可接觸的比我更多,為甚麼這些基本資料卻不知道?」
乙:「er....」
甲:「其實你至今試過幾多次面試練習?」
乙:「三次左右,我太緊張啦...」
甲:「你的同學平均是二十次,勤力的甚至有五十次,其實你有無心想改善自己的面試技巧、令事業更上層樓?」
乙:「.......」
甲:「總括你給我的感覺,是你根本不想把事情做好,純粹在敷衍所有人:敷衍我、你的父母、同學、導師,甚至在敷衍你自己。可能你根本不想打工,甚至連思考都不想,只想輕輕鬆鬆玩遊戲機,可是你連遊戲機都玩不好,尤其沒有step by step 攻略,需要稍為動腦子的就不行。」
甲:「對自己誠實點,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最基本就需要commit,付出時間,以及有一個把事情做好的心態,而不是滿足最低要求。你細心留意一下,每週把時間花在甚麼地方,是不是你想做的事情?」
甲:「你沒有興趣,不commit的東西,很易反映出來,例如你沒有留意上一份面試的CEO到底在那裡讀書、面試官的名字你也不會留意,你只想背完範文然後希望有奇跡出現,可是你又知道不會有奇跡,於是就想出一堆安慰自己的藉口,例如沒這麼快見功呀、自己很緊張呀之類,卻沒有認真思考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被我追問之下,你先拋出model answer 敷衍我,說會多練習、自己不夠經驗、有其他事務纏身很忙、新手練習很困難呀之類。再追問之下就現出原形了:根本你不想改變現狀,連練習也沒有做。」
甲:「勉強做自己不想做的東西,做不好,又沒錢收,根本在浪費自己生命。而且沒有改變的實際行動,也是在浪費我的生命,跟你說這麼多,我也不知有多少能穿得透你的大腦皮層,可是不說我又超不爽,罷了。」
*******************************************************
記得《How not to write a novel》一書入面講過,人與人之間相處都會避諱,即使「你個口好臭」這類講事實的評語,往往都需要累積不少友誼才說得出口。
我想是時候碌一碌友誼咭了。
乙:「不行,一份也沒見成。」
甲:「不是吧,你報讀了面試技巧班,有專人指導,為甚麼會不行?」
乙:「沒這麼快見效的,可能遲些吧。」
甲:「其他技巧班同學都已見成好幾份工,再差也不會零成果吧。」
乙:「可能是我怯場吧,下星期會再練習,再背誦導師教的見工開場白之類」
甲:「你打算怎樣練?」
乙:「沒甚麼,練多點囉...」
甲:「怎樣為之練多點?」
乙:「再去嘗試面試多幾次吧。」
甲:「上次你怎樣面試的?」
乙:「用導師教的開場白...『你好,我叫xxx,我覺得貴公司很特別,blah blah blah』」
甲:「這不是將範文搬字過紙嗎?」
乙:「嘻,有效就得啦,面試官都有良好反應。」
甲:「是他客氣不點破你而已。」
乙:「還有很多面試官未聽過...還未用爛就得啦。」
甲:「假如我聽到你在背罐頭台詞,我不會第一時間點破你,只會默默把你剔走,結果你見不成2nd in,証明就是這樣。範文只是用來說明一些大綱,實際應用是需要自己量身訂造的。」
乙:「量身訂造...」
甲:「你需要加自己的性格在裡面。」
乙:「自己性格...」
甲:「然後再因應場合對手使用。」
乙:「場合對手...」
甲:「你這種學舌式的回應,雖然顯得你好像在聆聽對方的說話,但是說話內容沒有真正入你的腦,你也不是真正在回應我,只是扮我的回音而已。」
乙:「回音...慢著,回音怎樣?」
甲:「唉,假如要你顯示自己的性格,把開場白作相應的修改,你會怎樣改?」
乙:「er...再介紹一下自己囉。」
甲:「如何介紹呢?」
乙:「講一下自己的為人、嗜好之類囉。」
甲:「那麼你的為人是怎樣?」
乙:「唔...這個我需要再努力一下。」
甲:「不是努力問題!難道你即場講不出自己的性格為人嗎?」
乙:「er......」
甲:「那談一談你的嗜好吧,就以你喜歡閱讀為例,你上一本看過的是甚麼書?」
乙:「窮爸爸富爸爸。」
甲:「這本書是講甚麼的?」
乙:「關於投資之類...」
甲:「那你認為這本書怎樣?」
乙:「寫得幾好咁」
甲:「有甚麼地方好?可否舉一個你記得的例子?」
乙:「入面有一處講『讓錢為你工作』,寫得很好...」
甲:「為甚麼你覺得這個論點好?」
乙:「er......」
甲:「你做了幾十年人,根本就不慣有自己的見解,倒是很喜歡跟隨model answer,避免思考。背誦式、純資訊的東西你能講,自己意見就完全沒有了,只是吸收資訊並不消化,整塊吞下,原塊排出。那麼,再問你一些資訊性的問題,上次接見你那位CEO,他在那裡讀大學?」
乙:「er....」
甲:「答案是牛津,為甚麼我會知道,你卻不知?我跟他素未謀面,你卻上過他公司,大家握過手,之前還談過好幾次話。我能接觸的資料你都有,而你可接觸的比我更多,為甚麼這些基本資料卻不知道?」
乙:「er....」
甲:「其實你至今試過幾多次面試練習?」
乙:「三次左右,我太緊張啦...」
甲:「你的同學平均是二十次,勤力的甚至有五十次,其實你有無心想改善自己的面試技巧、令事業更上層樓?」
乙:「.......」
甲:「總括你給我的感覺,是你根本不想把事情做好,純粹在敷衍所有人:敷衍我、你的父母、同學、導師,甚至在敷衍你自己。可能你根本不想打工,甚至連思考都不想,只想輕輕鬆鬆玩遊戲機,可是你連遊戲機都玩不好,尤其沒有step by step 攻略,需要稍為動腦子的就不行。」
甲:「對自己誠實點,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最基本就需要commit,付出時間,以及有一個把事情做好的心態,而不是滿足最低要求。你細心留意一下,每週把時間花在甚麼地方,是不是你想做的事情?」
甲:「你沒有興趣,不commit的東西,很易反映出來,例如你沒有留意上一份面試的CEO到底在那裡讀書、面試官的名字你也不會留意,你只想背完範文然後希望有奇跡出現,可是你又知道不會有奇跡,於是就想出一堆安慰自己的藉口,例如沒這麼快見功呀、自己很緊張呀之類,卻沒有認真思考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被我追問之下,你先拋出model answer 敷衍我,說會多練習、自己不夠經驗、有其他事務纏身很忙、新手練習很困難呀之類。再追問之下就現出原形了:根本你不想改變現狀,連練習也沒有做。」
甲:「勉強做自己不想做的東西,做不好,又沒錢收,根本在浪費自己生命。而且沒有改變的實際行動,也是在浪費我的生命,跟你說這麼多,我也不知有多少能穿得透你的大腦皮層,可是不說我又超不爽,罷了。」
*******************************************************
記得《How not to write a novel》一書入面講過,人與人之間相處都會避諱,即使「你個口好臭」這類講事實的評語,往往都需要累積不少友誼才說得出口。
我想是時候碌一碌友誼咭了。
星期一, 12月 27, 2010
2010 年回顧
儲錢x元:錢是有了,但全部pk客都未找數
運動52回:25次
讀12本書:14
考N4能力試:達成
MGS漫畫:畫不成,實驗証明真係要學某IT才俊話齋,放自己三兩個月假先至做得到
最主要是9月底打後接得太多job,其中一單job的management太差,結果就是前線(即是我)付出沉重代價,陪上整個10月和11月,挨到病左好幾次,同期撞正老豆結婚,要整邀請卡、禮儀書、thank you card、揀禮服等,雖然戥佢高興但同時真係覺得麻q煩。
今年最大進步係開了新工種,可以開發手機apps (當然我只是負責見客策劃和設計環節)。最大轉折莫過於接到某跨國大財團的job,被飛起,然後又再吃回頭草,有時很難怪生意人迷信,因為整個事情發展不離開高人預測。
來年前半部大致已有打算,一月繼續忙到爆廠,二月是馬拉松和新年還有同人祭,同樣爆。假如真的試放三兩個月假的話,三至六月是最佳時機。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少了些安排,對,小弟又回歸單身行列,過程和原因就不多講了,主要因為我所知的跟大家差不了多少,都是一頭霧緒。原本她是老爸婚禮的伴娘,臨時臨急說不來,伴娘一時不易找,令大家都很困擾。
運動52回:25次
讀12本書:14
考N4能力試:達成
MGS漫畫:畫不成,實驗証明真係要學某IT才俊話齋,放自己三兩個月假先至做得到
最主要是9月底打後接得太多job,其中一單job的management太差,結果就是前線(即是我)付出沉重代價,陪上整個10月和11月,挨到病左好幾次,同期撞正老豆結婚,要整邀請卡、禮儀書、thank you card、揀禮服等,雖然戥佢高興但同時真係覺得麻q煩。
今年最大進步係開了新工種,可以開發手機apps (當然我只是負責見客策劃和設計環節)。最大轉折莫過於接到某跨國大財團的job,被飛起,然後又再吃回頭草,有時很難怪生意人迷信,因為整個事情發展不離開高人預測。
來年前半部大致已有打算,一月繼續忙到爆廠,二月是馬拉松和新年還有同人祭,同樣爆。假如真的試放三兩個月假的話,三至六月是最佳時機。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少了些安排,對,小弟又回歸單身行列,過程和原因就不多講了,主要因為我所知的跟大家差不了多少,都是一頭霧緒。原本她是老爸婚禮的伴娘,臨時臨急說不來,伴娘一時不易找,令大家都很困擾。
星期四, 12月 09, 2010
星期四, 11月 04, 2010
90年代遊戲
重装機兵レイノス (1990)
音樂同graphics都做得好,而且難得片頭既英文真係搵人執過,唔係亂9咁黎。
Bare Kunckles (1991)
主要係隻BGM做得好,因為實在太好的關係,之後出多兩集都繼續沿用
第一集的「必殺技」就係call馬,會有架警車開過黎,然後有條友渣住碌野向天發射,全畫面既人都死晒,係得你無事。因為實在太過荒謬的關係,後來變成主角自己出升龍拳,又因為當年壓縮技術不太先進的關係,主角招升龍拳聽落好似大叫「鬥得閒」!
Legend of Zelda (1991,1992)呢隻,基本上唔駛點講
當年磨耗不少青春,除左斬怪,仲要玩好多歡樂天地式既mini game
十幾年後唔少畫面一級華麗既game都無佢入面的自由度同埋宏闊感。
火焰紋章3 (1993)
可能受左「風之谷」影響,所以同期任何講述「好耐好耐以前」既開場,少不免要整幅壁畫打橫scroll。最正係佢介紹各種職業的畫面,當年都係在好景商場望到其中一段先至著迷,佢個重甲兵,行路時係會地震既!
另,唔講唔覺,原來出左動畫版!
咁多隻遊戲有個共通點,就係當年畫面雖則唔係十分靚,但係遊戲包裝盒、海報甚至說明書的美工,全部由當年一等一既插畫師操刀。不少大師姓甚名誰完全無頭緒,例如重裝機兵Leynos既插畫,隨時強過同年畫Gundam既畫師




************
Hybrid Front 1994
追加,呢隻game,至今我都未爆,仲有keep save
片頭音樂同埋舖排真係一流,尤其以當年極有限的graphics,做到咁真係唔話得
最有趣既係,片頭所講的國際形勢,現實世界都發生緊,而且早左200年(差在係未有火星艦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