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30, 2008

第四代黑人

呂大樂未必準確地描述幾代香港人的特質,但他無疑提供了一個很方便的term 供大家描述同一件事。

黑人還未有機會拜讀他的著作,對於他筆下幾代香港人的理解,也僅限於從其他blog友轉述的層次。

作為第四代的車頭乘客,黑人認為第四代並不是沒有主見,而是不信真理的一群。

我們見識過某年某月四日,某個廣場的流血事件。十多年後,我們也見識到較年輕的一輩(同樣是第四代)有不少對這件事毫無認識,甚至相信官方定調,反過來質疑上街的平民和學生有甚麼居心。為此,曾經在討論區上拗個頭崩額裂,所以,我們不再相信歷史就是史學家紀錄的真相,我們明白歷史是勝利者編出來的東西。

大學時,第三代的TA不斷向我們踢爆各種corporate scams,以及跨國企業比政府的權力還大這些現像。若果第三代的人對政府有質疑,我們就是不相信任何建制的一群,當中也包括activist 或反建制勢力。

金融風暴後,第二三代人訂立的社會結構大崩壞,大家紛紛祭出各種理論去解釋市場為何崩壞,同時也提出很多互相矛盾的新規則,希望第四代的學子能夠恪守,例如僱主A說大學生應該有充實人生,求學不是求分數。B卻說你玩咁多,學問不夠specialized,C直頭講你over qualified,佢現在請緊一個high dip學生搞掂晒,應該早早輟學,D卻認為大家要持續進修,學士讀碩士,碩士修博士,一個degree 不夠要讀兩個之類...以上四種說法,全都是SARS前後的真人真事。

電視機上,沙嗲皇老闆offer 月薪400 附帶大把野學,陸恭蕙也滲一嘴,說年輕人不能這麼現實只顧錢,而鏡頭下那位年輕人,很清楚自己要還grant loan 要搭車要生活,但面對兩個來勢洶洶的大人,沉默了。

另一邊報紙的投資專欄說:錢,要趁年輕時多賺。社會已經沒有足夠資源保障漫長的退休生活,所以大家要自求多福。

第二三代的人說第四代人學問水平低下,我們想反問,大人們連教甚麼和怎樣教也搞不清楚,為何反過來說我們沒學好?

我們經歷過政府為了公眾利益以外的原因,以公眾利益的旗號做了很多相違的事。同時也見識到反建制的政黨礙於生存和資質,只能以對立和dramatic 的方式維持曝光。所以我們很快就學懂不相信任何一方。

我們也見識過,傳媒為了生存,可以捏造事實,或者選擇性地將事實透露,再理解成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甚至資料來源也可能是假的。我們對時事冷感,並不是因為懶惰,因為我們明白時事跟股市消息一樣,可以為了某些人的利益而吹出來。而好些記者甚至只是在forum上找材料炒作,forum 大家也懂上,又何必看報紙呢?現在除了死人塌樓的即時新聞,其餘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比報紙甚至有過之無不及,這兩天的陳冠希x 嬌事件,報紙也得跟著網絡 forum 走,誰又會信網上看到的東西呢?

因為網絡,我們接觸更多動搖傳統根基的事,例如我們現在能夠輕易找到聖經的矛盾漏洞,也更易接觸到各種因信仰帶來的負面人和事。面對大量的矛盾,我們除了投不信任票,另一種做法就是將矛盾的另一端shut off,也就是某些大人所講的逃避。

第二代人說我們沒理想不火紅,我們只是不再相信簡單口號,也不信簡單的solution,正因為這樣,我們是很難聚集在一起。而且我們也認為示威集會可以做到的有限,因為規則解釋權還未在我們手裡,也不易奪下來。進取的我們在等,消極的我們在放棄。而且我們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追求理想的window 很細也很短,如果愛迪生是第四代香港人的話,他發明的頭幾個燈泡點不著,就要考慮轉工。

第四代人不習慣direct confrontation,所以沒有人插手幫助巴士上那位青年,卻有人將巴士阿叔拍攝下來,吉之島的店員也不會直接跟無理師奶對著幹,只會將她的言行悄悄拍錄,然後放上網絡供大家聲討。我們習慣無聲地,透過網絡改變現實世界。

隨著內地加緊融合,很快,我們也許不會再相信法治和合約精神。

星期二, 1月 29, 2008

春秋大夢

如果中了今期六千萬六合彩頭獎,會將獎金分成4份,每份千五萬:

1. 第一份 (exit plan)

本地及海外投資,以中低風險為主,即使被政府凍結資產都會有些少渣拿,亦包括保險和遺囑

2. 第二份 (growth)

中高風險本地及海外投資,主要是股票

3. 第三份 (personal interests)

高風險本地投資,主要是低成本製作的電影、出版本地漫畫/音樂或贊助其他種類的藝術項目,當中也包括環保或慈善投資項目 (eg. 在西北沙漠植林之類)

4. 第四份 (personal use)

分給親友家人及己用,當然不會讓他們知道我中了六千萬,尤其家中的老人家記性不靈光,肯定會四處跟人講,而且不止講一次。

一些個人想做的事:
a. 去泰國(或美國)學習特種部隊用的CQC
b. 日本旅遊一年
c. 去ibiza參加迷幻派對
d. 希臘旅遊半年
e. 參與監製一套A片 (可以幫忙試女主角,但不用上鏡了,謝謝)
f. 製作一套本地的動畫或電腦遊戲
g. 練大隻,練到好似model 咁樣的身裁 (我發現越忙的人原來會越肥,因為不夠訓加宵夜是增磅良方)

好,發完夢,繼續做野。

星期一, 1月 28, 2008

馬先生的琴

video

黑人不信佛,不黯古典音樂
但是對這個演出感到極感動
短短七十餘個音符,無伴奏
也許對佛祖面前,演奏甚麼都無所謂
重點是奉獻至誠和專注

已故加拿大鋼琴大師Glenn Gould 演奏 Bach Partita No.6
大學時上電影課,第一堂就是播他的documentry (呢度真係越來越似乜乜音樂日誌了)
昨夜通頂時聽,沒有電子音樂般催谷精神,也不像某些情歌般慘情分神
總之就是很易讓情緒穩定下來,不用走去跳坡

星期六, 1月 26, 2008

與梁家傑MSN


其實也不是傾了很多東西,大抵都是門面客套話,不贅。

黑人提及現在的政黨政客與年輕選民距離太遠,「傑哥」叫黑人走去看看公民黨網站和他的個人網站,skim 完,感覺是距離更遠。

梁家傑是少數拋身出來跟人msn和玩facebook的議員/政客(似乎未聽過其他議員或落選特首會這麼做),這是極勞心力的親民功夫,值得表揚。不過成效有多少,卻成疑。

容許黑人知少少扮代表:香港大多數政黨政客面對的問題,就是無法將資訊有效地向選民發放。借用「創意黏力學」的說法,這些政客就是犯了「打拍子」問題,看倌可以跟朋友試,一個人心中想一首歌曲,打出它的拍子,另一個負責猜那是甚麼曲子,看看成功率有多高。

人腦一旦掌握資訊,就很難想像缺乏資訊時的感受。打拍子的人心中響起歌曲的旋律,自然很難想像只聽到拍子的人有甚麼感覺。

政黨的網頁大部份都是從insider角度出發,假設讀者已經對事件很有掌握,而且願意go through 很冗長的文字。

現實是:大部份的年輕選民對政情並不熱衷,加上好些時事新聞都有頗長遠的前因後果,涉及大量人物,若果不是十分留心時事,很易lost track。

明報新聞網有個頗佳的做法,就是將重要的時地人keyword 變成link,mouse over 時會有一兩行簡短介紹(並附有贊助商的logo),雖未完善,相信將會成為主流。

另外可以參考一些blog 友的做法,附上「伸延閱讀」,方便讀者追溯前因後果。

若果政黨網站能具備keyword 和伸延閱讀這兩項功能,已經踏前一大步。

另一個問題,就是內文的「黏度」,且看看公民黨網站隨意抽出來的一段:

就 「西九龍文化區」(西九) 的發展計劃,公民黨曾在立法會發表初步意見,呼籲政府回應民間訴求,積極考慮在西九管治的組成架構中,透過有效的推選或民間參與機制,確保民間代表及民意 聲音得到最高度的重視,認為這樣的政策及管理架構,才能使西九計劃的推行,真正成為香港文化都會發展的「火車頭」〈公民黨對「西九龍文化區」計劃的初步回 應,2007年10月20日〉。對於西九管理局 (暫擬名稱,下同) 的組成,我們在此提出進一步的建議方案,供大家考慮 ... ...


黑人讀完,其實還未搞清楚道他們想講甚麼,也提不起興趣去知,自然,也不易記起他們講過的東西。

首先,上文的issue 是一項十分抽像又不切身的問題(有效的推選和民間參與機制...means what?)

第二,我根本見不到需要take action 的問題 (例如再不建立西九文化區,香港小朋友就會唔識字)

第三,見不到一個明確的outcome (真正成為香港文化都會發展的「火車頭」...what does that has to do with me?)

第四,這段文字中,看不見有時間性

不公平地跟大隻佬州長比較一下


大隻佬的訊息很簡單:政府規定我們每年要駛咁多錢,但收入又跟唔上,宜家要收支平衡,長遠就要修改呢個規定,短期就做個10% budget cut,否則赤字更嚴重。不過就儘量唔會影響到大家運作。

大隻佬用淺白的文字講解議案的前因後果,亦有明確解釋每一個方案的後果,例如個州收支平衡的話,credit rating會提高,大家就以慳好多錢。若果今年唔修改法案的話,每年大家都要驚,因為每年都唔知有無錢用。

若果香港的政黨掌握到呢d 基本講故事技巧,絕對會吸引大量年輕選民支持。

臨走前向「傑哥」推介創意黏力學一書,希望佢d助理會得閒睇啦!

(PS:上圖並非亞諾本人,乃係一個擅長扮總統的演員Steve Bridges)

星期四, 1月 24, 2008

自己做緊乜

間中會看「東東心思社」這個網站
網主是個極著重道德的freelance 文字工作者,我並不同意他對於素食和健康的觀點
(一言蔽之:素食甚麼都好,吃肉甚麼都不好)
但他財技之佳是無容置疑的

請 scroll 去12月31號的entry 看他的portfolio 回報

網主屬羊,比黑人年輕一歲,卻已經擁有這麼良好的investment portfolio
心裡不禁想...天,過去幾年自己渾渾噩噩在做甚麼?(design 的portfolio也不見得好)

家人一向不擅投資,過往主要是買樓和買保險,對股票避之不及。買基金也是近幾年的事。黑人中學和大學時代是溫室品種,對錢銀並不敏感,投資常識更是負數。現在急起,望能直追。

各位家長或準家長,記得向子女提供適當的理財教育!除了較窮的小孩有第一身經驗之外,一般中產小朋友是較難接觸理財概念的,觀察一些理財較成功的人,都是小學開始有概念,中學已經留意各種投資工具,大學時家人幫忙 build portfolio,出社會工作三五七年,往往已坐擁二三百萬。

2008 年希望以 2800 打一個底,本來考慮月供5號仔,但風險似乎較大。想起上年第一次入市就誤信人言,買了一些自己完全不懂的國企,結果由$5 跌至現在的1.9,溝左貨都溝唔到咁淡,大牛市下的羊牯是也。

朋友說,人生25-35 是賺錢的黃金十年,算起來自己已浪費了差不多一半,唉!

星期二, 1月 22, 2008

最期之詩

銀河鐵道999


日本人的手工藝常帶有一種詩意,擅於使用意象作裝飾。

例如上片的舞台將燈光弄成一遍星海,背景亦有星光點綴,十分配合銀河鐵道這個主題,最令人感動的地方是2:30。

大概這是略有budget的舞台設計吧?黑人不認為香港人會想到這種點子,有同樣的經費,香港人可能會在background 搞video projector 播放「銀」的經典片段。

經驗所得,香港人習慣literal 地理解和處理問題,日本人卻可以含蓄婉轉,兩者各有優劣,是文化上的差異。

古時候日本的包裝設計師秋月繁接的一單hascup 果汁包裝設計,品名就是hascup之詩。數年前PS 2電玩「鬼魅山房」(silent hill)第二集,主題也稱作「最期之詩」(最期=末日),同類作品Bio Hazard (Resident Evil)在第一、二集也採用大量跟詩有關的題材作為謎題關卡。

日本少女動畫的counterpart 更不在話下,凡爾賽玫瑰的choreography相當值得看(無左d dancer 會大為失色),原作的片頭有很多graphic 元素值得設計人參考。

詩和地衣這種植物很相似,均無法在節奏急速的環境滋長。一個地方詩的文化有多發達,可以用來衡量文化健康指數。

題外話,香港唱兒歌的歌手大概無法像Isao Sasaki般,三十年間仍然有大型live演唱懷舊動畫主題曲,全賴電玩「超級機械人大戰」,一下子活化大量動畫古跡。我相信文化活力並非在於創新速度快慢,卻在乎能否將舊元素重新貫注生命力予於活用,只將「保育」的意義和幾棟建築物掛勾,是否太過表面?

星期六, 1月 19, 2008

若果法蘭仙納杜拉是日本人...

那麼他的名字叫加山雄三

My Way


蘋果對蘋果看看原唱者,黑人閉上眼的話根本分不出。

加山雄三跟鄧麗君合唱也很不錯:我們是明星

還有S&G的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死啦,近排做乜聽埋d 幾十年前既野,係咪連夜獨守office 工作,個人變得似看更阿伯?

星期五, 1月 18, 2008

雌雄莫辨鎮遠號

講的是日本國寶級歌手德永英明
之前從未聽聞,只是偶然搜尋三一萬能俠開場曲途中碰上他的歌
第一個反應是:日本版的張信哲
再聽這首rainy blue(張學友翻唱:藍雨),上句應該倒轉為:張信哲是台灣版的德永英明,因為其他人都是翻唱他的曲子。

德永英明介乎男女之間的歌喉十分獨特,翻唱女歌手的曲子時更別有一翻味道,個人覺得甚至比原唱者更好。

黑人最喜歡這首まちぶせ

原唱也不差,但那是一種dated的可愛風

翻唱中島美嘉的雪の華,黑人已很喜歡中島美嘉版本,但翻唱版另有一種感染力。

若果不是youtube,大概很難有機會接觸這個歌手。

*********

又,遇上一套軍國味很重的卡通片「宇宙戰艦大和號」
雖然從沒看過,但是將大和號打撈、翻新為宇宙戰艦,跟軍國主義無關也很難說得過去吧

話雖如此,能夠將愛國主義跟年輕文化融入一體,是值得借鏡的地方
日本人已經先行了二三十年,愛國精神就是透過球賽、動畫和各種活生生的文化展現出來,絕不是十朝元老在電視上說甚麼年輕人應該懂得辨別毒花毒草

且看99年的大和號 live 重唱,觀眾和歌者都是全心投入,而且曲子編得有活力,二十幾年前的東西,無錯,dated,但不曾outdate (Giroro 應該會聽得很感動)

若果中國也搞一套宇宙戰艦鎮遠號,不知會否變得很惡搞?又或者...原來雷鋒的遺體受到保存改造,變成 Leifeng Rider 雷鋒超人....嘿嘿嘿
中國人最看不起「玩耍」,勤有功戲無益
偏偏大部份潛移默化的工作也是在娛樂遊戲時發生,一套閃亮的紅星還是hard sell 脫離人性的愛國精神,要「愛國教育」,還落後人家二三十年。

星期四, 1月 17, 2008

神之考驗臨老過唔到世

看到chris有關設計過唔到世的留言,自己也思考了一回。
到底這是設計個別現象,還是其他行業都有出現同樣問題呢?
怒火媽說過,當記者都面對類似的問題。

年紀大了,年輕人的薪水不足成家立室,也無法維持同樣的精力四出捕新聞,所以記者不能當作career。查實,做office clerk、紀律部隊、bell boy、運動員、技工...好多行業都只適合年輕人,似乎中年過後除了當管理,做甚麼也不太行。

一次碰見中環街頭的賣花阿伯被兩個廿來歲新紮師兄問話驅趕,心中不禁有「四十歲前要儲夠錢防老」的想法。

然後,趁兩位師兄發夠了官威,悄悄走上前幫襯老伯買兩束香花。

******************

又,在forum 碰上「神的考驗」這個話題。
有人問世上多災多難,神在那裡?

熱心人答:這是神的考驗,人人有份,分別只有強弱之分,目的就是要世人珍惜眼前。

DLLM,阿富汗不少年輕人被「神之地雷」考驗了兩條腿,為何神不也考驗考驗你?這種「考驗論」不是wind-chill-language 還是甚麼?

那人見黑人來勢凶凶,反問「你梗係平日好唔開心喇,咁負面既?都發生左,仲可以點?」

對,既成事實無法改變,借用村上春樹的說法,可以做的,就只有長嘆一聲,掩上報紙回到眼前生活。

不過,唔好咁涼薄話呢d 係神之考驗好唔好?你有咩資格覺得自己deserve 一個輕ken考驗,而對面那位妙齡少女就需要extreme mode,被神經老母放火燒死呢?

而且,唔好懶醒話「呢d係人自作孽,跟神無關」,你又知?下次輪到你身患絕症苦不堪言自殺不遂,一眾身邊教友在主日崇拜講同樣的自作孽偉論,唔知又有乜感受呢?

每次碰上這些偉論,就越覺得基督教十分冷血,而且耶和華是個喜歡見到人類受苦的神。細心想想,大多數含有聖經題材的電影,每逢需要miracle / divine intervention,總要死上好些人,例如I am Legend、De Javu、The Sign(驚兆)或Highlander the animation,一方面我們說「阿波卡獵逃」殺人祭神很野蠻殘忍,但我們自己的電影文化卻不斷宣揚同樣性質的事,箇中分別可能只是文字遊戲矣。

星期二, 1月 15, 2008

設計員之死


最近有一位廣告同業過勞精神失常跳樓死(準確點說是跳坡),出奇地網上的反應不是太大。也許大家對超長的工時已感到麻木,其實有無人質疑過:這麼長的工作時間,根本不是可持續發展模式?

人體總有一個極限,黑人從不相信鬥志勝過一切,以鬥志戰勝impossible odds的情境,向來只適合在勵志電影或名人傳記裡發生,如果公司每天都要靠鬥志苦苦支持,那不是勵志電影,古希臘人有一個精準的定義:悲劇。

某些前輩會認為「這個行業一向也是如此,受不了就別入行」,問題正正就是是否必須如此?

黑人以前見過Thirteen ghosts 的製作特輯,有一段紀錄化妝師如何用十多個小時為其中一隻鬼上妝落妝(此片名為13惡靈,化妝工作量可想而知了),因為片場工作涉及大量人力資源,每一秒也是錢,特技化妝屬極專門的個人風格手作(難以量產),是以一兩位化妝師連續數十小時不停站工作,是出於無可奈何的技術需要。

至於廣告製作是否需要同樣令人持續幾星期無法休息呢?將電影和廣告製作相比的話,廣告的timeframe 並非那麼緊張 (拍廣告片的專案另計),廣告公司最花時間資源的地方,通常都是做pitching,因為那是由零到一的創作過程,要research、designer要創作數個不同的concepts,AE要舖排presentation 和考慮其他競爭公司的策略。反而把客戶簽到手以後,餘下只是將做好的案子修正和執行,壓力明顯輕了,而且都大多可以預計和管理得到。

既然廣告製作沒有非連續通頂不可的技術理由,平日營運又可以預測得到,那麼可以大膽假設廣告公司最大壓力來源就是無法預測,時間趕要求又高的pitching。

一間公司接甚麼客、如何維持利潤之餘又不會overwork 整個團隊,向來都是老闆的責任。種田賣米尚且不會揠苗助長,何況是賣創意的廣告公司?more work hours ≠better profit,如果整個業界普遍也難以維持,就是公會組織的責任。

稻田裡,我們明白大自然萬物有涯的定律,將稻苗換成活生生的人,我們卻要求對方無視人體極限不停工作。參照日本人的講法,現在社會普遍存在3K現象,就是辛勞(ki tsu i)、歸不了家(kae re na i)和人工低(Kyuu ryo ga yasu i)。結果是甚麼?大家無力或無暇成家立室,子女成長缺乏父母培育,而家庭是構成整個社會的basic unit,家庭的解體必然會引伸到社會的分崩離析。

有說羅馬帝國因悠長假期和鉛水管而覆亡。而現代社會的滅亡之路,卻可能因為工作時間過長人工過低!

星期五, 1月 11, 2008

原來我們都老了...

最近工作涉及「老一輩」的歌手,黑人一直覺得big band 是成年人的東西,直至...

Getter Robo


這個就更加集體回憶罷?



還有其他
Gatcha man (科學小飛俠)
Mazinger (大魔神/鐵甲萬能俠,留意觀眾席拍手的都是銀髮族)
勇者雷登
七龍珠
機動戰士高達
新世紀福音戰士


女孩子也有份:

美少女戰士
靈犬雪莉(莎拉?)
叮噹(!不是多拉a貨!!!)
花仙子


另外...我最不懂的就是為何新的機動戰士高達主題曲演唱會,全都是清一色女fans 捧場...腐女的人口原來是這麼多的嗎?!

Gundam Seed Opening live

Gundam Seed Destiny Opening live

星期四, 1月 10, 2008

vital signs



No ordinary love
Cherish the day
中學時最愛: Sade

純粹為了証明自己還在生

這個月忙是忙了,不知是否因為回暖加上大假期過後,整個人變得十分憊懶
即使完成同樣的tasks,感覺上還是沒甚麼效率的樣子

2月10號的comic world 逼近,但實在沒有時間做甚麼東西...怎辦 ~_~

星期四, 1月 03, 2008

打機學英文

十年前Bio Hazard (生化危機)開創了遊戲界 survival horror 的先河,當年起用真演員以及全英語配音也是十分前衛的創舉,可惜配音和劇本太似英語會話錄音教材,又生硬又老土,對白方式就有如這樣:
A: What is this?
B: It's a monster.
A: Let me handle this.
B: Thank you!

可以看頭兩分鐘的片段:


說日本人英語不行嗎?看看他們數年後的remake,想直接比較可以飛去3:30 看,內容基本上是一樣的,字眼和演譯方法大幅改善了,變得更有電影感



eg.

original: Jill, can you go?
remake: Jill, go and investigate.

original: Chris is our old partner you know.
remake: Chris and I go back a long way.

original: Stay alert!
remake: Stay sharp!

當然看倌可以argue 這大概不是日本人手筆,但配音劇本可不是請兩三個鬼佬回來就搞定(否則98年第一集就可以搞得很好),也很考驗監製和導演的功力。就算日本人英文不行,至少他們成功將作品提升到國際水平。

第一集的小奸角Albert Wesker 經過編劇洗底之後,不單死過翻生,而且由一名小頭目變成左右世局的大魔頭,開始有fans了!

射擊版的Umbrella Chronicles 裡面,Wesker是其中一個可用角色,而且他的劇情確實型了很多!

Dark Lagacy 1
Dark Lagacy 2

Wesker report,講述bio hazard 第一集發生的大綱,由一位fans 將不同的片段剪輯而成: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新年第一天就是不斷看這些youtube 片子,還要為此寫文...我大概是無可救藥的電車男了。

星期三, 1月 02, 2008

Rainbow

獨自倒數,沒有多大感覺,因為12月30號的同人誌展Rainbow 已經把小弟搞得筋疲力盡。家中親戚寄住一整個月,兒子牙牙學語,其父熱情健談之餘嗓門暸亮沉厚,為了避靜,儘量不回家睡。是以精神狀態本來已不好,29晚還通宵趕畫,展覽當日全日值更,到了12月31號只要有周公的地方,就是最佳的倒數場所。

工事繁忙無法繪製漫畫,唯有集中火力在製作精品。小弟負責metal gear 系列的年曆卡和紙袋,另一位朋友負責火鳳燎原。小弟的畫作已在同人誌論壇刊登試探反應,早作好心理準備。誰知反應遠比預期中好,而且大部份喜歡metal gear 的人居然是18歲未滿的小妹妹!(最年老的Solid Snake 插畫,就是一位15歲未滿的小妹妹買下的)。天啊...原來老人家都有market。

出售 H 漫攤位一如既往,不出數小時內全貨售清,今年的H漫越來越大膽,新加插很多AV片元素,甚至有作者認真地搜集資料,繪出像真度很高的SM 縛繩情節,聽聞有一檔以巨乳作主題的攤位有cosplayer 扮演女主角(汗!),至於cup數能否跟封面就不得而知了。

有作品參考日本的做法,加上警告字句呼籲讀者切勿模仿故事情節,還刻意加上盲光社等一連串宗教道德團體的聯絡電話,大概是為了自保罷!始終香港人能夠接受垂手可得的淫猥八卦周刊,卻認為需要查身份証、有膠袋和18禁封條色情漫畫教壞細路。

若果細心觀察一下,其實同人誌是年輕圈子中最為性開放的場合。不少年輕人可以明目張膽地cross-dressing,同性戀漫畫稱作BL、百合和「攻/受」,戀童美其名為「正太」和「lolita」,血腥虐殺的性愛稱之為「獵奇」(香港較罕見),還有最常見的色情H本,女生可以較為公開自己的性幻想而不會被人當作淫賤,因為「腐女」在同人誌世界是絕對可以接受的。不論閣下是nerdy, ugly 還是freaky,同人誌展也歡迎 all sizes and shapes 的電車男。

很多女生cosplayer突然會作男生打扮,公然跟其他女孩子擁抱調情,平日文靜的乖學生突然變成gothic punk 友。不論是否懂得攝影,只要拿起相機,就可以合法視姦眼前衣著暴露的妙齡少女,鏡頭前面的女生,又何嘗不是藉這個機會故意穿得暴露一點讓人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