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31, 2009

經典的問題

從小丁處見到一大段關於文藝作品的爭論。大概是支持英語經典文學的A 跟 B爭論,後來變成口舌之爭。

大致爭論內容我沒甚麼意見,唯獨 A 開始時搬出一副唯經典獨尊的口吻:哎呀你快點學好英文,然後可以欣賞沙劇、喬塞但丁荷馬之流,一旦讀過這些作品你會發現無其他東西比得上哦!

假如,有人對我說:你讀完中國四大奇書之後,再讀過魯迅、冰心、巴金、白先勇茅盾等經典,就會明白天下間再無作品比得上這些大師!

看倌們想必會搖頭失笑吧?

先講語言部份,將英文捧為最頂尖的語言,這是個人主觀口味,蘿白青菜矣。

將英文捧到天高並猛踩其他語文就不敢苟同。例如我以前常以為中文太感性含糊,不宜用在官場,卻不知原來中國幾千年官場文化,早就擁有非常完善的行政文體(見《中文解毒》)。而漢字只要略為重組現代化,一樣可以傳遞精確意思。

每個文化都有經典作品,而且不少精妙之處必定會lost in translation,試想金庸的作品譯成英文,會否同樣精彩呢?Watch my nine positive divine style! (看我的九陽神功!)

至於是否朝讀經典,夕死可矣?我就更加存疑。

首先定義經典的是甚麼人?他們以甚麼標準去界定一部作品是經典呢?不少經典固然是timeless,但更多經典純粹是historically important,例如百多年前的默片The Great Train Robbery,以娛樂或敘事角度都十分原始,但歷史上這部電影標誌著某個電影發展的階段,電影中有甚麼timeless idea呢?sorry 我不覺得有。

對傳統的經典文學認識有限,但奇幻經典倒可以講一兩句。

講到奇幻經典,大家幾乎一致會想起 Lord of the Rings (魔戒)這套小說/電影。讀過前傳the hobbit (哈比人),入面的文字節奏完全悶到想死:先描寫標保先生吃甚麼早餐、然後走過一片樹林,走到下午他肚子又餓了,這次再吃一片牛油麵包,吃過麵包煙癮起,不如抽根煙吧... 前幾百頁都在講些悠閒生活,那故事大綱講甚麼呢?原來在講一群矮人設法潛入魔窟奪取秘寶的故事。

另一本可以勉強歸納作奇幻類的作品是荷馬史詩,同樣悶到想死。而且當年的英雄勇士放個屁都要求神拜佛,而天上的神祇又真的無聊到終日下凡搞屎棍,若果把作者名字掩住再告訴你這是某新晉奇幻作家,相信現在的讀者看不了幾段就會掟書要求回水。

論世界設定,魔戒遠遠及不上後來的龍槍(DragonLance)或黑劍傳奇(DarkSword Trilogy)般詳細嚴謹,情節也遠不及後二者般曲折離奇。David Gemmel 筆下的Troy遠比荷馬史詩寫實精彩,David Gemmel沒有神明魔法,整場特洛伊戰爭源起東方和西方的政治利益衝突,海倫只不過是用來開戰的藉口而已(只係用左一頁交待,故事中所有人都知道是9 up)。

特洛伊覆亡,亦絕非甚麼神明咒詛,只是攻城間太多戰船沉沒於特洛伊港,令淤泥沉積不宜行船通商,原居民無法維持生計,紛紛搬到其他城市,曾經冠絕大陸的大都會從此變成廢墟。我覺得這個角度不單止寫實,而且書中的人物性格立體,節奏明快,是青出於藍的作品。荷馬史詩為後人提供一個創作的原形,但亦僅此而已。

好些人因為「這是經典」的緣故,悶得想死還是逼自己硬啃,邊讀邊催眠自己這本書有多好,久之變成經典盲信徒,見到都怕怕。

睇書,最緊要睇得開心!

星期日, 8月 30, 2009

電視版的英文粗口

原版



毒蛇嚇機本來已是一套60 年代 cult片,翻拍之後更加cult,夾硬將粗口對白「馴化」,效果是超級cult




Motherfucking snakes. motherfucking plane 變成 monkey fighting snakes 和 monday to friday plane,聽落超好笑,因為知道佢係夾硬將粗口轉音轉字,仲要講到好正經。

朋友話可能係事後另行配音,我覺得係導演已經預先拍定一個TV edit,唔知香港電影有無類似既野呢?

星期五, 8月 28, 2009

天下文章...

莫講文章,遊戲人物設計都經常有雷同
有d係巧合,但亦有唔少係明抄,我比較熟既有MetalGear 系列
但係最爆莫過於馬利奧同史太林居然十分似?

按此進入

我成日覺得,一個地方的創作文化抄人唔打緊,慢慢變到d 原創野出來就得
所以香港地係咪真係咁絕望呢?
至少我仲見到有零星原創野,好似馬路邊既青苔咁,灰晒,但繼續生長緊

星期四, 8月 27, 2009

整機48小時

屋企壞腦,本來可以轉用notebook頂檔,但係vista每20分鐘網絡就會突然死亡要reboot (wifi及lan都一樣) 根本無法正常工作,把心一橫索性血拼去也。

已經沒有少年時四圍格價慳幾百蚊的心力,在腦場看過兩三間,立刻扑鎚入市。順手買部新printer,一揪二lung飛的士回家,以前會奮勇地搭地鐵,年紀大了開始要用錢來買時間、買健康。

寫好張software list,照單執藥由十點裝到半夜三點,第二日裝printer,見到部macbook 不如又順便幫佢換返OS,於是48小時內我大部份的時間都是望著不同的progress bar 渡過。最麻煩是不能完全放開不管,因為間中firewall 又會問長問短,腦子想著未完成的工作,又急又奄悶。

不如講講讀了甚麼書:近期有《新君皇論IV》、久石讓《感動就是如此創造》、梁文道《讀者》以及王慧麟《解讀殖民地II》

《新君皇論》已是老調翻彈再翻彈,看完轉頭已沒印象。反而蔡子強的舊作《政治化妝大拆解》有點看頭,薄書一本,最好去圖書館借,反正都是以前茶杯雜誌等的專欄文章炒成一碟。自己沒有讀過那些雜誌,仍有新鮮感,勉強可以。

王慧麟那本,讀到一半左右已放棄,作品一如其人得個悶字。內容落料尚可,問題在於作者對事件平舖直述,看完沒印象,除非學生功課需要做資料搜集,否則不值得讀,蔡黃兩位作者看來已乾塘。

梁文道的《讀者》一貫他生動鬼馬的性格,本來非常沉悶的題材落到他手上都變得極吸引,其實看完之後會記得多少本他講過的書呢?又,自問會否這般神心讀他推介的書呢?嘿嘿嘿...

久石讓倒讓我有最大得著,首先入面提到久石讓的每日創作習慣已讓我大開眼界,原來久石讓的創作方法是磨爛蓆天天耕田式的工作,生活超級規律準時,並非如一般人心中所想那種頹廢糜爛的印象。說起來,本地小說家喬靖夫和譚劍都提過自己寫小說也是天天筆耕,並沒有甚麼提升靈感的秘訣。

久石讓和村上隆也是日本數一數二的大師,讀村上隆的文字,會感到他是個對自己和別人都嚴厲的惡鬼,甚至可能是律己以寬律人以嚴的雙面前輩。久石讓由始至終都很平和,沒有村上隆那種「我得道了」的感覺。(這可能跟二人身處的範疇有關,在村上隆的藝術行業,自我吹捧宣傳是工作的一大部份)

書中有不少佳句可以分享,可惜書不在手,有機會再post上來。

還有兩本未讀完的都可以提下,一本是到津伸子《巴黎。東京零時差》,短篇散文,作者筆下的巴黎人事物畫面特別美,中譯者的文字功力亦佳,讀唐書少的人如我,間中讀一本自然有些得著。

另一本是《解決100煩惱的100設計》,南雲治嘉著。作者是個老牌設計師,這本書主要是嘗試解決一些人生常見難題如:戒不成煙、有便秘、朋友太少之類。每個方案用兩頁紙說明,當然很難說得上有深度,但我認為self help書重點向來都不是深度,讀self help無非是透過不斷接觸一些正面的文字,讓自己有較為正面的情緒,有正面的想法辦事較大機會成功,當一個人有正能量的時候,自然會著手解決問題。否則就算spelled out 餵到嘴邊也沒用。

又,問題的解決方法未必一定很複雜,還記得電影誘僧解決天下一切苦惱的對白:「食飯時食飯,訓覺時訓覺。」很多人生活不如意,可能正源於食飯時唔食飯,訓覺時唔訓覺!

星期六, 8月 22, 2009

每朝起身返工聽的歌



電影 the terminal 主題曲 Viktor's tale

由爬起床的一刻,感覺就好似身邊不斷有人名credits 在閃來閃去,即使再趕再繁忙氣氛也好像很輕鬆。

星期一, 8月 17, 2009

減肥

早兩日跟朋友吹水,友說:「假如肥胖是罪,你就是大罪人了。」

看到這篇文章,短話長說,唯有跳來讀。中心想法卻頗不錯,大意是多做運動也不能減肥。

為甚麼呢?原因是做完劇烈運動後,通常身心都有個補償機制,希望吃頓好的獎勵自己,結果支出大,收入也大,減不了多少肥肉,肥肉下的肌肉增大了,看起來甚至更胖。

其次,劇烈運動過後,通常在家都會休息,反而動得更少。

那麼做完運動再節食不就行了?事實上,節制食慾這個「動作」都需要能量,腦袋的意志力和肌肉一樣,都有give out的一刻,當意志力鬆馳下來就會反彈大吃大喝了。

****

就說我自己,上述情況講得頗中。游水跑步後,腦海常常想著要補償,肚子不斷餓,要分神節食又要工作,是非常吃力又不討好的事情。

那麼有甚麼解決辦法呢?文章提及「增加總運動量」的概念,即每天多些郁動,多散步,做些不太辛苦的運動,身體受的壓力不太大,那就不會挑動補償機制了,每天郁動多了,日子有功減肥效果可以很顯著。暫時嘗試每天加插1小時的散步以及少量運動,在星期五六這些日子才練跑,看看效果如何再向大家匯報吧。(現在體重是200 lbs...2 wks後再看看)

星期六, 8月 15, 2009

星期四, 8月 13, 2009

忽然乜乜

—————————————————–
反網絡暴力宣言
—————————————————–

* 互聯網是自由媒介,所有網民都享有言論和思想自由,不容干涉。
* 思想和言論自由,是香港社會的基石。網上網下,我輩都有責任好好維護這個權利。
* 反對一切防礙網絡自由的行為,包括:

1. 壓制甚至禁止反對意見
2. 利用軟/硬手段,甚至恐嚇,去令反對聲音消失。

本人對網絡暴力行為深表遺憾,故貼此宣言,希望網上的言論自由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這篇宣言源自某時事評論員跟某異見博客的筆戰,評論員呼籲將博主真正身份起底,並以政府規條恫嚇令對方噤聲告終。

想了解事件發展,可以看看AK 這篇,以及這個博客

我支持這篇宣言,不是因為我特別同情或討厭某一方。主要因為早幾天,常逛的小論壇忽然關站了。數日重開後,我向有關管理人士查問究竟,原來話說早前港姐網上選舉,某大論壇發起一場惡搞行動,輪流以程式大量投票,小論壇的壇主不知死活,呼籲自己的會員投選另一個港姐。

結果,當然是惹來大論壇會員的敵視,最後更被大論壇的會員炸server炸到關站。幸好事態另有發展,大壇的會員注意力轉往別處,小論壇才不用繼續受炸。

陳巧文被市民圍攻時,我沒有站出來「捍衛她的言論自由」,因為遠,我也不知可以做甚麼。

通寶封博和小論壇關站,都在我「附近」發生,而且也牽涉我身邊的朋友。(實情是,我從未讀過通寶的博客,事後打聽到他一貫的言論立場,即使我有拜訪他的博客,大概都會非常不同意甚至不屑他的言論,量子的立場我亦不敢苟同)

又,我曾經是這類網絡暴力的支持者 (至少是個剝花生的bystander),以前周瑮寫了篇膠文被網民起底圍攻,我覺得她抵死。今天我依然覺得周瑮那篇是膠文,但周瑮、小論壇和通寶的下場,卻令我反思網絡圍攻的底線在何處。

昨天我們把「壞人」揪出來燒掉,明天他們會不會把我也當成壞人?

********

其實,我並不明白為甚麼時評員在眾多手段中,獨沽一味喜歡發起網絡通緝和恫嚇別人收口。

黃毓民掟蕉,掟完有實質成效,目標和底線在事前已想清楚。

可是今次罵戰,A指責對方霸道,B說你們才是硬膠,原本的議題早已淹沒在公務員CSR守則、通寶應否封博等不相關的討論當中。

疑似公務員通寶懷疑因害怕「起底令」而封博,成了對方最有力的指控「假如他不是公務員身有屎,為甚麼他會封博?」

我想起電影「聖訴」(Doubt)入面,Sister Aloysius 對Father Flyn都有差不多的指控「假如他不是孌童心有鬼,為甚麼他會急急轉去另一個教區?」

星期日, 8月 09, 2009

Wampum Prayer - Tori Amos



In our hand
An old old old thread
Trail of blood
And amens
Greed is the gift
For the sons
Of the songs
Hear this prayer
Of the wampum
This is the tie
That will bind us

Tori Amos 真是清唱高手,砌稿時聽到就被她的歌聲吸引住。
腦海想到是高原武士戰後對英靈致敬的輓歌。坦白說看完歌詞也不太看得懂,有空再研究。

(手痕迅速wiki 一下,原來是跟婚嫁有關的東西~ 好,繼續砌稿)

星期五, 8月 07, 2009

難易度

之前見CK叔叔鬧「新一代年輕人不願嘗試」云云,一眾網友亦樂抒己見分析到底新一代出了甚麼問題,

想到一個點子沒人提出來,不妨在此分享我的兩毫子。

西人才子Alain de Botton 曾經講過:在大多數場合下,人無法暸解自身的價值地位,必須透過別人意見或比較才成。

換個角度想想,遇上未知情況,多數人對問題的難易度拿捏也不太準。一般反應都是兩極,有少數人會非常樂觀,更多人會因未知變得恐懼。

除了那些腦袋少條筋的樂觀少數,大多數人碰到未知的難題都會尋找別人意見,因為人性習慣透過別人告訴我們事情有多難/多易。

例如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Alive (逃出生天)前段一幕,飛機失事墜落雪山,生還者紛紛從殘骸爬出來收搭殘局。某個乘客發現腰際插住一根鐵枝,可能因為冰天雪地,傷口只是有點麻,他走去問生還者中比較有主見的領隊:「我這樣算不算很嚴重?」

領隊答:「挑!小意思,幫手救人啦!」

乘客別過頭準備轉身,冷不防領隊一手把鐵枝拔出來,原來插得頗深有巴掌般長,也不算小問題。

另一個例子是 Harry Potter Half Blood Prince其中一幕,話說榮恩擔心輸掉比賽茶飯不思,哈里假裝讓他喝下必勝幸運藥水,榮恩立時容光煥發,在場上大獲全勝。

換在今日現實生活,我們有太多指標去証實一件事難、不可行、不值得花心神等等。第二代香港人所以在七八十年代創出生路,經濟趨勢固然是客觀因素,主觀上當年沒有人告訴他們甚麼是「難」或「不可能」,根據呂大樂所講,第一代香港人(即Baby Boomer的父母)為口奔馳,抽不出太多時間管教甚至micro manage,比較寬容,相反第三、四代香港人從小已經有很多來自父母的no no no。

再看社會氛圍,以前溫拿樂隊唱「猛衝刺我哋步步就高升 人人夠賣力老虎都要拚,齊心就事成」,現在陳小春唱「工作壓力大得分秒想報警」「不希望為了成就變成事業動物,可是更怕前景變得更模糊」

對比兩個不同年代的歌詞,你說哪個年代的氛圍鼓勵人積極解決難題?

又參考1988年政府的禁毒campaign,當時標題是「遠離毒品」,廣告片最末一句是:「你有無關心同留意你既仔女?」

現在政府跟你講「不可一,不可再」,這是蠢到極的口號,記得以前渣古老闆介紹,看到英國NLP高人Derren Brown的示範短片,他在地下鐵問人在何處下車: What stop...thinking about it, what stop...thinking about it...what stop are you getting off at?

大多數人經此一問,立刻忘記何處下車。因為大腦聽到的訊息是 stop thinking about it,自然就想不起來啦。

香港政府近期的禁毒廣告,最入腦的可能是At17 那句「天造之材,不進迷陣」或者農夫重覆地rap「不不不,唔係乜都得」,對於毒海青年其實已無多大禁毒效果,對普通人反而變成「不要行差踏錯」的暗示,Derren Brown問你兩句已經這般厲害,天天耳濡目染地「不不不」又會如何?

難易度的 frame of reference 亦可以跟科技成反比。話說黑人讀設計時,final year 功課要做些文字特效短片,當時電腦比較慢,教授們亦不太懂電腦技巧,所以大家做出來的東西都很相似,做得好那幾位同學,則花了無數心血對著電腦慢慢勾勒,大家望著不太出色的功課,紛紛在嘆「啊真難真辛苦,不是人做的...」

原來沒有電腦的年代,要做這些特效反而不是太難,用幻燈片機投射在不同物料上面已經辦得到,只不過我們全班都在flash和photoshop裡鑽牛角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