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28, 2011

識情架步,第四集之《怒插港女》才子Elvis踩場

連平安夜都專登走黎通宵錄節目
今集有怒插港女發起人Elvis撐場,頓時將我地個檔次拉高唔少!

《怒插港女》才子Elvis踩場
作為港女研究權威、《怒插港女》發起人,Elvis近年成為傳媒採訪對象,剖釋港女現象。才子足跡遍及全球各地,閱女無數,要插,仍然揀插港女,從不言倦。今集Elvis同大家探討港女之可怕、城市之哀歌。

第一節:港女,香港的獨有現象

第二節:氣焰與名牌,名店珠姐插嘴挑機

第三節:柏林圍牆與愛情的安全感

請多支持!得閒既留個言啦 ~

星期五, 12月 23, 2011

識情架步,第三集之《每逢佳節倍思春》

佳節臨近,到底單身男女有甚麼方法自救?又有甚麼陷阱要迴避?
我們都知得返一兩日,難有甚麼作為,但離除夕倒數尚有數天,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節目連結在此

第一節
單身男女過節「乃野位」

第二節
避難指南

請多支持!得閒留個言丫。

星期四, 12月 15, 2011

小弟的網台節目:《識情架步》

近日公私兩忙,身子又不爭氣跪低了,所以少了寫blog

可是無論如何都要賣一賣廣告
小弟、Leo和車厘哥三人合壁的網台節目《識情架步》終於面世了!!! (鼓掌)

主題當然離不開男女感情以及無聊野
暫時兩集有講「公主病」和「女追男」,看倌們請多支持吧!謝謝!

星期日, 12月 04, 2011

We don't need your education

葉一知那邊見到這篇文。從他過往的文字可以猜想他是一個非常熱心和優秀的通識老師,相信以前有看他嬉笑怒罵時事的網友都會同意。

葉老師主張通識其實很有趣,可以將生活大小題材如漫畫融入當中,轉化成通識教材之用,我對此有點保留。

葉老師從教師角度,看到的是各種將通識變得更有趣的可能性。可是換成學生的角度,望到的東西會否一樣呢?

比方說,假如我喜歡的遊戲電玩Metal Gear 和Splintercell變成考試題目,開始時或許會因為有點新鮮感覺得有趣,久而久之,我會覺得連玩遊戲有壓力,我會擔心主角手上那柄MK22手槍的歷史,下次會用來作考試題目,或者期末試的題目變成試討論蛇伯和Sam Fisher政治觀的異同(對,他們其實都有政治立場的) ,最後玩遊戲都要繃緊神經,沒法子放鬆腦袋。

或者再舉一個大家都易懂的例子,做愛對很多人都是愉悅的事情,假如做愛納入考試範圍,表面上是自由發揮,實際上有marking scheme,例如做得沒有高潮會扣分,持久力不夠某個時數會不及格,姿勢花式不夠多又會減分之類,而考得不好,更會影響閣下的升學前途,大概很多人會因此患上勃起功能障礙或性冷感吧?

易地而處,葉老師身處的並不是一個enviable position,因為他的職責就是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思考力,偏偏他的工作正是扼殺孩子好奇心的元凶之一。

朋友E是當今炙手可熱的國際軍事科技研究學者,他能夠如數家珍地道出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歷史,或者不用翻書背出日本戰國史幾場重大戰役,中學年代他更是最早一群研究開發電腦遊戲的學生。他所以有今日的事業,很大程度固然是他對電腦編程的熱愛,可是相當大的部份,卻來自《大航海時代》、《信長之野望》、《三國誌》及Dungeons & Dragons幾套遊戲,而且這些是課餘的娛樂,不是考試籍圍,也不用向老師交待有甚麼「得著」。或者小弟自己的英語基礎,也是源自跟才子E一起鑽研Dungeons & Dragons所激發出來

敢說現在學生最大問題,不是通識不通識,是他們的空閒時間越來越少。正如釀酒的葡萄根本未有時間發酵,就不斷被抽出來或摻些新東西入去,難怪新一代的學童習慣將腦袋關掉,正是因為我們塞太多東西入去,卻不予時間他們消化。

做學問的源頭在那裡?不是好奇心,也不是甚麼堂皇的大道理,是源自一個悶字,現今年輕一代,有多少時間可以發悶?





星期六, 11月 12, 2011

關於區選幾句簡單話

塵埃落定,坊間的說法大抵不離兩極:要麼是阿爺在種票,要麼就是泛民不濟抵q死不要撒賴。

我的意見是,上述兩種講法,其實並不互相排斥,可以同時都有發生。

身邊比較理性的朋友,早已看出投票數據有點不尋常,再讀過這篇文章,建制派有這種滲透力,財源可以是「一群愛國商人」,再對比早前David Webb提供的各政黨捐獻金額,說阿爺沒有積極干預選舉,那是說笑了。

但再種票也不能種到脫離現實,建制派再無恥也好,再硬膠甚麼都好,地區工作長久以來做得比多數泛民用心用力,至少我那個選區就是如此。

老爸有從事地區工作,跟建制黨和那位偽泛民區議員打交道不下十多年,每逢成功為居民爭取任何福利權益,區議員大人9秒9衝出來領功。有錯失,亦同樣9秒9貼大字報抽水指責,說自己「積極監察」「嚴正抗議」云云,事實甚麼也沒做過,所謂推動民主,更是瞎扯。

這種級數的議員下馬,心中當然叫好。可是取而代之隨時是更大邪惡,假如有一天玄牛地產來收你樓,禮義廉會幫誰?警察又會幫誰?

星期日, 11月 06, 2011

西洋拳



寫這篇,無非是逼自己重新練習。

之前提過,早陣子終於走去學拳。

用上「終於」二字,因為小弟長年說要學Krav Maga已講了不知幾多年,一直沒有下文。

碰巧身邊有朋友是個拳擊準教練,結果老處男下海,山長水遠的去拳館學拳。

看倌不用幻想第一堂有甚麼很強勁的對戰,只是簡單的跳繩原來已這麼難,對上一次跳繩大概是20年前,而且當年也跳得不好。然後就是每三分鐘一組的彈跳動作和出拳練習,臨尾有些爆炸力的練習,那是完全想像不到的累。

教練跟我年紀相若,是港隊數屆冠軍。談吐樂天,很懂得鼓勵拳手go the extra mile。香港職業運動員的悲哀,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可是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香港人近年因葉問幾套電影,一窩蜂的學詠春,相反近年不時有荷里活拳擊電影,早期如Rocky, Million Dollar Baby, Cinderella Man, The Fighter至近期的Real Steel,也感染不到香港人學習西洋拳。可能拳擊給人的印象是苦練、死挨爛擋、最後打到血肉蒙糊和很多慢鏡頭。對比葉問一出場技業已成,連環拳痛毆東洋軍佬那種爽快感,不可相提並論。

西洋拳沒有踢技,也沒有投摔或其他招數,通常假設對手也是個戴了拳套的運動員,跟其他武術相比確實有點吃虧,在實戰上亦有所欠缺。至少我最初是這麼認為,可是學了幾個月,全不是想像中那回事。

首先,西洋拳很著重體能訓練,很多中國功夫沒放太多焦點在這方面。這不光是單純的抗打能力訓練,而是西洋拳可以讓你知道自己體能的極限在那裡、每拳的威力有多少、身體被打中後的反應等等,還記得以前半調子的學詠春拳,學完一堂可以不喘氣,老一輩的大師兄當然有體能根底,可是到了青年興趣班,為了保持學生的興趣(和學費),不少冗長但有用的體能訓練就給省略掉,所以詠春門人跟其他武術對戰,往往吃上大虧

學了西洋拳,反而體會到以前武術師傅講的「腰馬合一」以及「力從地起」,因為拳擊發力的重點不是雙臂,而是蹬腿轉腰再層層傳遞至拳頭的力量,拳館裡功夫好的人手臂不怎樣粗,甚至拳勁最強那幾位師兄,外觀跟一個瘦蜢MK少年沒甚分別。有了基本技擊感覺後,才懂得看詠春那些連環手法,假如力度練對了,根本不知怎樣招架才好。這種判斷距離和威脅感的眼光,也需要靠跟師兄弟隔空打shadow boxing才練得到。

西洋拳對我來說是個很好的起點,其實大多數武術各有優劣,視符習者心性跟武術風格是否相符。當年少年心野又不認真,學詠春是注定沒好結果的。相反西洋拳簡單直接,很適合我這種想太多的人,只是西洋拳太剛猛,打傷手腕是家常便飯,十八廿二的師兄弟,小休三兩天就龍精虎猛,到了我一把年紀,休養三兩星期仍然隱隱痛,萬物皆有時,趁還未太老,打多幾堂好了。

後補:年齡其實不是藉口,52歲的Dewey Bozella冤獄26年後初登擂台,大勝年輕一大截的拳手,對方自知不敵,數度吐出牙膠,為求只輸點數不用被KO。



有時在想兩個人在擂台上打生打死,what's the freaking point?抽離點看,就是滿足了人類的competitive aggression,讓代理人上場替大家打。

看得高尚一點,台上的運動員給大家一個希望:52歲都能打,你都有可能。英國一名老翁八十多歲開始練習,百歲高齡跑完全馬,還有甚麼藉口?Pushing the human race forward,有時不一定要靠AAPL

星期六, 11月 05, 2011

為了興趣回來

不辭而別幾個月,因為生活起了幾個重大變化。

首先是脫離了freelancer的行列,變成in house designer,野生動物搬入在動物園,需要不短的時間適應。

過渡期雖然算順暢,可是很多新舊job債,以及各種生活習慣上的調整,令每星期也很忙。

其中一單工作拖了好幾個月,不歡而散,在這裡要向那位客戶說聲對不起。

另一個大變化,是轉工之前,開始學西洋拳。那是因為轉工前的日子,在各種壓力下,隱隱然有抑鬱復發的徵兆。當年的解決方法就是出門、做運動和多見人。上拳館打拳,一次過滿足了三個願望。

再加上每周的日文課,由六月至九月的日子,基本上沒有甚麼時間真正空閒過,這三兩星期連打拳都要暫停,以免過度操勞成疾。

*******************

新工作崗位,敢說一般打慣工的設計師都划不來,因為是幾個職業的工作合而為一:間中寫字、砌網頁、砌海報、畫插畫、影相以及間中輔助marketing planning,我相信每個設計師總有三兩門技藝傍身,但這種skillset在市場應該不常見。

公司整體上沒有大投訴的事情,除了5天半工作有點辛苦外,大抵也屬manageable,可是不認老也不行,同事問異種2011是甚麼,我答是80年代The Thing的翻拍,大家敬老,作驚訝狀然後散開。試過在公司播黑武士主題曲,沒有人有反應,原來他們都不知黑武士是誰。老闆嘆說老了,問年紀,原來是擦邊的八十後,聞之莞薾。

有朋友結婚了,有朋友快將結婚了,不約而同說婚後才驚覺錯失了很大幅挪威的森林。正如那些年的英語片名說《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but heck, how I missed those apple orchards. 老闆習慣將未賺到的錢當成自己的,男人在婚前婚後大概也習慣將未把到手的妹當成自己的後宮。

正在籌備兩單大project,一件是為人作嫁衣,另一件是自己的東西,暫時未成事,姑且留待日後揭盅。

久休復筆,腦袋不甚靈光,暫此打住。

星期二, 7月 19, 2011

插科打諢的香港書展2011優先團

小弟的博客經營多年,不談飲食風月,不賣姿色,完全談不上是甚麼人氣博客,不知何故近日接連有PR找小弟試這試那,也許是某些好心的人氣blogger一時在PR前說溜了嘴,總之就有點莫名奇妙。(其實周法緣師傅的一位同門亦說過小弟在近日會「薄有名氣」,想不到以這個方式應驗)

言歸正傳,話說收到貿發局PR的邀請,參加了香港書展優先團,小弟對貿發局無甚好感,但每年書展再窮也例必大手入貨,二話不說就應承了。

既然是優先團,首要任務當然是在一般蟻民入場之前,把搶手好書買入手。首選當然是競成和Nippon International的日本設計年鑑,其次是金錢師黃洋達的簽名大作,接頭的PR Frankie還說事後有飯局宴客,果然有資金的PR活動就是不一樣啊 (茶)

當晚有內地和本港的博客,也有專攻微博的。小弟舉目無故,PR姐姐好心前來破冰,不知怎的聊到speed dating,這時對面一位男子聞之眼睛發亮,走過來搭訕,遞過名片,想不到原來他就是鼎鼎大名的作家黃擎天先生!

老實說,我只是認識跟他長年做事的一位designer,他的作品我零讀過,也只好硬著頭皮傾下去了,假如不是因為朋友工餘談起,鼎鼎大名全屬瞎扯。

領隊見人已齊,也就起程出發。

懷著興奮的心情進場掃貨



你老味,我買條毛呀?

伏已中,只好留心聽領隊講解。其實今年有些書商的賣點是「香港平日不會買得到的書」,對於書迷來說,香港買不到的書,是一種常態和常識,但對一般人來說,也許是個賣點。

反而今年多了電子書的展商,老實說華文電子書不知落後了幾多年,小弟已經用kindle買了N本書放在iPhone和iPad,可是至今仍未有較為統一的中文電子書店。當晚展商「未來書店」的器材仍未calibrate好,過幾天會認真去看看。

展場另一亮點是西西手造的布偶展



又說實在的,我知道西西很出名,但從沒讀過他的書。

還有一個是江蘇文化展,可是聽到領隊說這是「重點文化展區」就很反感,就好像中共某前領導現在是「重點生存人物 」一樣。

儘管領隊很努力地解說帶隊,實質上我們只是看書商們搬貨和上架,沒多久就逛完了。

下回合自然就是飯局。

飯局由海港城的social media公關請客,說來奇怪,原來近年海港城嘗試搞些比較生活的資訊,跟貿發局在書展搞些噱頭就是其中一個項目。海港城有個非常官腔的生活專頁:香港貿發局生活頻道 Hong Kong TDC Lifestyle Channel

稍為掃過內容,看得出公關妹妹們很努力將一些軟生活資訊帶給讀者,可是...先天八字衰在個名,通常自稱作「生活頻道」的東西跟一般人生活最脫節,即是你不是這樣,大眾也是這麼認為。

飯局的亮點是另一紅作家項明生,同樣是我識他是老鼠他誤以為我有料到的尷尬場面。不巧,黃擎天為了打聽更多speed dating的八卦情報,把小弟招過去跟他們兩位猛人同台吃飯。事後看項明生的個人網站,冷汗直冒,頂,剛才還認屎認屁。

小弟插科打諢,把一些大家都知的舊料當小道八卦秘聞搬上台,兩位猛人為存忠厚,也沒有當場拆穿小弟的西洋鏡,不著邊際地吹了一晚,胡亂煞科走人。倒是鄰桌某內地博客不知談甚麼談到興起,可惜沒法子參與。

因為小弟的級數跟同桌的知名博客、作家們完全是雲泥之比,公關高層們一臉不解(也許在猜到底誰鬼掩眼放我入來),心中幻想到一景:假如小弟有幸被安排到跟奧巴馬和一眾白宮群英同台食飯,因為不識他們是乜水,照樣洋洋得意信口胡吹一晚,事後奧巴馬召他的公關問
"Who the fxxk was that guy?"
"No idea."
"Whoever let him in, I want that person's head on a plate tomorrow morning, pronto!"

書展是否推廣閱讀文化,我坦言不寄厚望。貿發局確實努力嘗試搞些新東西,請恕我犬儒,我又真的不信香港還有甚麼文化土壤,每逢報紙爆出某某世界知名的作家在書展被冷待而傅穎大賣時,就想找個洞鑽進去。話是這麼說,每年書展我仍會去掃貨的,就當是book wet market,趁減價買幾車書回家透灶就是。

星期日, 7月 17, 2011

周法緣算命




近日事忙,閒話不多講了,直入正題

話說小弟家庭玄學御醫周法緣師傳,近來有一團購占卜優惠
主攻事業姻緣,100元小批,200元看流年,對於平常付六七百元的我,自然是非常相宜。

坦白講,有興趣的朋友,我個人不建議join團購,正價找他占運較佳,始終真正詳細的卜卦算命,需要頗多心神時間。
十五十六心大心細的朋友,花百餘大洋團購當作體驗版倒還可以。

周師傅有多厲害?又坦白講就是不太厲害,沒有五鬼運財陳x聰億萬家財的本事,總之他不打誑語,亦不會如運程書般模梭兩可。



小弟祖母上年身子急轉直下,藥石無靈,進出兩次醫院都說驗不到甚麼。托周師傅於家中設一陣,次日早上祖母立時精神生猛,四處跟人講自己無病無痛,小弟今年的姻緣事業,大方向亦不離周師傅批文所指。

那麼周師傅豈不是靈過上帝,批文說你三更死,五更回天也乏術?
非也,風水玄學,跟中醫道理相近。比方說中醫把脈說你寒底人,忌吃生冷,須提防著涼,那麼就少吃魚生雪糕,避免吹風攝寒,適量進補,自然改善體質減少生病。硬要狂吃刨冰雪糕,那是跟自己過不去,遲早病倒。
玄學師傅算出你的命格,同樣只要順勢而行,趨吉避凶,自然事半功倍。

英倫才子Darren Brown曾經微服暗訪,以NLP、心理學及魔術戲法,搗破不少神棍的假面具。可是周師傅的同門師兄,就曾經僅以姓名及出生年月日,隔空推算小弟親戚居所四周的佈局擺設,此等本事,跟出口術探口風的神棍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對此道有興趣的朋友,無論想透過團購淺試,抑或正式來個大批,小弟全力推薦!

伸延閱讀:

Daisy: 玄學博友喜相逢:數奇門

***********************************

PS: 新Monday的朋友,近日事忙,關於新Monday iPad體驗稍後補上,請恕則個 :(

星期日, 6月 19, 2011

網絡23條,關你事




不少人應記得2003年50萬人示威,推倒了23條立法。可是自從03年後,政府將23條的各種條文分拆成針對不同組別的議題,令反抗的力量分散、傳媒無法聚焦,而且每一次的條例,都總是高舉公平和道德的口號,一般市民不易察覺,即使知情者亦難以向公眾三言兩語解釋。

這次23條管制網絡部份,透過區議會選舉條例修訂,以及新版權法例訂分拆上市。若非網絡電台的主持及一眾社運份子們,於上班時間抽空到場示威抗議,尋常百姓很難知道曾經有過諮詢會,遑論了解和發表意見。

所謂網絡23條是甚麼?表面上要求網絡電台,接受主流媒體一樣的規管,例如在選舉時對各候選人作出平等處理,乍聽很合理,對不對?

首先,所謂平等處理,就是主流媒體(如電視)提及候選人甲的時候,同時也要給予同選區內的其他候選人乙丙丁相同的宣傳時間。因為大氣電波和頻譜屬於有限的公共資源,好些主流媒體如港台的運作涉及公帑,為了對所有納稅人公平起見,主流媒體必須對所有候選人作劃一處理。

可是到了網台,同一邏輯就不再適用。因為網台不涉及頻譜資源,一切營運由民間私人出錢,不存在對納稅人不公的問題。

更嚴重的問題就是,到底你如何定義甚麼是網台?例如小弟就見過有人手持iPad 加個收音咪,輔以3G上網及一些雲端服務,即可成為「一人電台」。更普遍就是好些人喜歡用webcam 錄vlog,透過youtube等免費平台放上網。因為政府對於網台定義非常含糊,閣下的tweet、facebook status、youtube轉載、或者在討論區的留言串,也可以被定義為網台。官方對網台定義的回答是:「我諗大家都明白架啦。」

那麼網台被規管後,會有甚麼後果?例如閣下在網上發表任何有關候選人的見解,均有機會被視為助選行為。假設我極支持禮義廉黨,在討論區轉發一條恥笑候選人「掟蕉」的youtube,由於我沒有遵守「平等時間」處理,讓「掟蕉」都有100%同樣的篇幅,就有可能因違反選舉條例而受到譴責和控告。

至於何為公平,由誰去定義和仲裁,至今也是說得不清不楚,例如我轉貼候選人「掟蕉食屎」的youtube 3分鐘,再播寫有「支持掟蕉」字眼的空白雪花片3分鐘,是否公平?

當然修訂通過後,政府會選擇對甚麼政見的市民執法,借用馮法官一句「我諗大家都明白架啦。」

*******************************************

網絡23條另一個化身,就是新修訂,並進入二讀階段的版權條例

仍在諮詢沒有明文寫出來的是:日後「惡搞」、「再創作」均會受到版權法所規管。小弟今日在網絡自由民間諮詢大會得知,原來新版權法下,版權持有人根本得不到保障。假如A君改了某「愛妹妹」藝術家的圖象,並於網絡發放,即使藝術家「愛妹妹」沒有控告A君的意圖,政府都有權起訴,而起訴成功得到的罰款,亦不用賠給被侵權的「愛妹妹」。

也許你會想,只談風月不講政治,不就行了嗎?

非也,例如盲光社之流的泛道德壓力團體,看不爽你們男人老狗當「偽娘」,在comic world扮成美少女戰士招搖過市,他們以前無罪可控,現在可以向政府舉報閣下「侵權」。

這並非甚麼遙遠的事情,早在幾個月前,盲光社就曾經踩場comic world,向某知名的H漫同人誌提出指控,謂其販賣淫褻不雅物品云云,雖然該攤檔有遵守大會規定,在作品加上18禁封條等措施,仍被召上庭罰款 (該漫畫攤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就是一己之力跟盲光社打官司戰,要麼就是乖乖罰幾千元,讓盲光社有個案例可循)

盲光社有了新版權法,更是如虎添翼,要砌甚麼生豬肉也可以。

沒有人喜歡大熱天時,放棄難得的假期,由維園步行到政府總部,也沒有人無緣無故走上天橋示威,我們大多數市民都很和平理性,只是政府的條例越來越暴力瘋狂,小弟一介草民,只能跟大家講聲,今年71見!反對網絡23條!

星期一, 6月 13, 2011

Speed dating you 賽後報告



早陣子,小弟不幸重回單身大軍的行列,身邊的酒肉朋友、狐朋狗黨紛紛拿小弟出貨,頻說有好女仔介紹云云,印象最深那次,聯誼活動居然是看Chinese gay porn 《關雲長》,想起曹操「好馬不吃回頭草,我就是新鮮草,關羽一定會吃我」那副嘴臉,立時毛管戙丟那媽,甚麼興緻都沒了。

身邊朋友紛紛成雙成對,見異棄友,小弟終日螫居斗室,居然有抑鬱復發的跡象,跟朋友浪子M提起,他拍心口說「無問題,有解救!」二話不說安排小弟參加他的速配公司其中一次speed dating 速配派對。

派對共18男配18女,每台分成4~6人一組。小弟甫坐下,立刻做threat assessment,外觀不俗的男生大約有5~6人,70分以上女生8~10人。

同台兩位男生,一位是專業建築師,另一位雖然沒細問,看身型舉止有點像公務員/紀律部隊。同桌女生反而不太對咀形,有一位從事科研的,大概囚在實驗室被人研究太久,不擅說話。另一位社工態度也是普通,小弟無心戀戰,倒是那位公務員很努力地挖話題。相比下,有些男生一開始獲發與美女同台,大概是佔盡甜頭吧?亦不盡然,沒與美女同台,有時反而是優勢,下文再解釋。

派對開始,先來一輪熱身遊戲破冰,在場男女大多都很outspoken,簡短飯餐後,主持見水溫已夠,不多費唇舌,開始正本戲。基本流程是每對男女交談約6分鐘,時間一到,男生就要起身往左移,跟下位女生配對,每人有一張名單以及memo紙以加深印象。

小弟情緒實在低落,泡妞談情搞爛gag的興致不足半成,又不想dead air,索性把心一橫,丟低一句「我好忙,不如你介紹下自己丫,或者隨便問我問題也可。」然後拿起memo紙,照著女生的臉相繪畫。

想不到居然大受歡迎,事後鎖定了9個女生,有8人願意留下contact給小弟。

我的memo紙是這樣的:



有畫下臉相的,都是go-able的女生,有一位沒畫好,那是因為談得興起(`∀´)。細心的朋友會留意到我連她們的職業也寫下來,絕大部份條件都非常好,有marketing、會計、地勤、幼兒園教師等,有不少都非常外向,亦有部份很文靜和文藝風。

前面提到,沒跟美女同台,為何反而有好處?事關活動未開始時,大家仍處於一個很理性的狀態。起步鐘聲一響,眾人會進入dating mode,大部份女生會有點自high,尤其跟三兩個男生傾談熱身過後,這種現像更明顯。當晚,有好些女孩子外貌分數頗高,平日以小弟這類拙電車男,絕無膽色能力埋身。可是進入dating狀態後,她們都變得很友善平宜近人,有兩位甚至滿臉紅暈。(心裡想問她們是否有高潮了,又不好意思開口)

有些看倌或會質疑,是否小弟偶爾好彩撞正索女當造,所以有這麼多go-able的目標,事實上小弟以前也玩票地參加過一次,亦介紹過身邊朋友參與,同場的女生普遍質素都屬中上,倒是男生經常出現不夠人的問題。第一次參加後add了好幾位女生的facebook,她們很快也找到男友,換頭像相然後影些嘔心合照曬幸福(-ι_- )

講完正題,略談配套。

當晚大多數人大概不會感到有甚麼安排,正因為Speed dating you兩位主持做得很seamless,把自己的存在感減到最低,同時默默地留意全場,替大家斟水斟果汁、提醒男生移座、適時安排休息、安排memo紙、提供參加者name tag等等。配對時間曾經多次微調,由當初3分鐘變成6分鐘。活動有多個主題(有些相當實驗性,最O嘴是有林夕賞析會和六四速配)

辦速配活動,主辦單位有無心機,對比下很易看出來,問過一位女孩子參加別家speed dating boat trip,原來只是將男女十餘雙放進獸籠,再揚帆出海。結果害羞的男女屈在船頭船尾,索女三兩名被六七個鯊魚男纏足整天(別叫我解釋甚麼是鯊魚男,純粹覆述)

對比下Speed dating you的搞手每次都會微調自己的活動,亦非常認真看待參加者意見。還記得小弟有次跟朋友飯聚,凌晨醺醉歸家,MSN見到浪子M仍然online,打個招呼,原來在回答客戶email和配對資料,當時肚裡的酒有幾分化作冷汗,暗叫慚愧@@"

*******************************

and here goes the million dollar question...

到底speed dating有無效?能否找到好對象?

我不懂以女生角度作答,先講男生那邊,小弟九中有八純屬好運,而這八個女生當中,不排除有三兩人可能揀無可揀,或者鬼掩眼錯手揀了小弟。可是單憑第一手印象,有兩位女生小弟有七成把握,而且是despite其他人競爭,也有這個成數,因為大家有些niche interests夾到咀形,普通男生不易有。

又,其實在那九個目標女生以外,其餘有三四位女生也屬於7~80分水平,只是我感到大家調子不合,介紹時也就放軟手腳 (有位做會計的,外向好動,樣子像平民版周惠敏,可惜我好靜)

基本上,全場女生除了三兩位樣子有點sorry之外,其餘也順眼。樣子sorry那些,性格也不怎討厭,唯獨有一位女生說看不上全場的男生,因為沒有「專業人士」,即會計、律師、醫生等,但她的長相打扮,正是最sorry的一位,恕我直言。

通常女孩子會聯群結隊參加speed dating,相反男生泰半單打獨鬥。更多男生甚至過不了第一重心障,要麼覺得「自己不需要靠這個識女孩子」(但實際只是呆等「緣份」),要麼就是自卑覺得條件不好、怕嘗試新東西,懶得行動等。其實有speed dating的格局,可幫助不少平凡男生跳過最大死穴如怕醜、不敢出手扮君子之類。

小弟強烈推介各位單身的看倌,可以嘗試參加浪子M的Speed dating you活動,勝在夠老實認真
(初心者想穩陣的話,參加正規的速配或者table for six就好)

星期四, 6月 09, 2011

中華時計匠

三十歲前,我一向奉行人有內涵,就不用太理外表的宗旨。當年靠有幾分年青以及聒不知恥,尚可以在江湖混一兩下。

過了三十,同一套不再行得通,要稍為對自己外觀負責。

幸好有些紅顏知己提點,出席社交場合總些有一兩套見得下人的衣裝。可是,仍有一環沒法及時指點,就是accessories。我不穿環戴鍊,餘下的選擇只有手錶。

其實腕錶已成為顯示衣著品味一個合理借口,要看時間,手機早已足夠。

托賴某位朋友穿針引線,介紹小弟留意一下中華時計匠這個新冒起的品牌。

以前玩攝影的朋友,玩厭了Leica機,會突然轉玩「海鷗」相機,近期身邊一位熱愛運動的朋友,汗衫就是「李寧」牌,質素和設計都可以。早前Art Hong Kong 11,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亦紛紛大玩中國元素或中國主題的作品,可見這是三五年內炙手可熱的主題。





這款中華時計匠腕錶,售價萬多元至兩萬元不等,針對中高檔年輕市場,不想隨波逐流Tissot, Agnes B之類,可以一試,到老蘭泡洋妞,酒過三巡,也多了個話題

"How do you like my watch?"

"Not bad at all, what brand is it?"

"It's called Chinese Timekeeper, China made, don't panic, it's not gonna explode, worst case the explosion will probably come off as a fake puff."

"(giggles)...what explosion? you're funny."

"You never watches news about China products? oh well ignorance is truly a blessing. Actually this is very rare brand, limited edition, less than 200 copies worldwide, caused me a lot of trouble to get one, see that wound on my forearm?"

"Oh my god!"

"Nah that was a mosquito bite badly scratched haha!" (a smack on the arm)

"What is that red thingy over there? Is that number 10 in Chinese?"

"Significa perfetto."

*********

平心而論,這款腕錶的中國元素還未到我心中水平,例如那個代表「十全十美」的十字,以前在陳幼堅的Seiko Clock都玩過一次,只不過一來那是個大鐘,二來字款太似外國的唐餐Chop Sui料理,反而CTK腕錶稍為低調正經,沒那麼「玩野」,出席正經場合得體,蒲夜場也有點gimmick。

而且我相信,這款腕錶,五至十年後,會變成價值極高的collector's item,因為這是國產品牌早期產品,放遠十年二十年來看,別具歷史意義。

再補上幾張開箱圖










產品詳情可以參考官網

星期二, 6月 07, 2011

最後一代六四人?

六四「事件」,過了二十多年,其實對各位看倌有無關係?

有。

當年六四的民主訴求,我姑且假設民主選舉是「西方價值」不適用於中國,不講了。

可是,當年民眾另外的訴求是反官倒(貪污),22年後,不單止共產黨的人數膨脹到不合理,朝野無人不貪,還出現假糧假藥假房子,這連當年的百姓也想像不到。

這些東西,今天你我都間中會放入口吃、穿上身,餵給你的孩子,甚至花一生的積蓄去供。

整場六四運動,多年來本質沒有變,變的只是名字,現在我們稱之為「維權」。沒有外國勢力可以「煽動」民眾「反革命」,因為民眾要求都很基本簡單,用老實的工作換取報酬,有穩陣的房子,有安全的食物,基本人身安全,舉報罪案時,自己不會反過來被公安抓掉等等。

這些在內地都不是基本權利,香港也快將失去。

為甚麼支聯會常強調要「建設民主新中國」,因為民主社會,達到以上目標的可能性較大,也有良好先例可循。

***************************

聽網台黃洋達講的一句印象極深:我們七十後,大概是對六四屠城有清晰第一身印象的最後一代人

我們那一代的中小學教育,還未受到偽通識教育的污染和洗腦。中學時,有些年紀較大的老師,受過共產黨的苦,還會教學生「愛中國但不要愛共產黨」。

六四屠城那年我十來歲,勉強叫做懂性。記得電視新聞見到內地人遊行,一邊喊口號:「小平你好!你好胡塗!」(今日的中國人,假如有示威的自由,不知會對溫總胡總喊甚麼口號?溫總你好!你好演技!)

屠城翌日早上,學校上了一課「國民教育」,廣播指示全校同學肅立,再公佈六四消息。當年很蠻荒落後,沒有教學生們「應該以多角度,根據國情思考國家時事」,也沒有持平理性地教導我們「軍隊反應固然有點過敏,可是學生先刺激軍隊,也是學生不對,總括而言,六四事件軍隊和人民都要負上一定責任」之類。

當年值日廣播的老師,只是很簡單地說「昨日,成千上萬的學生和民眾,在北京天安門被軍隊冷血屠殺,我們痛心疾首!」

除了六四翌日的片段,其實看五月25日的新聞也很有意思,當年示威遊行跟我們香港每年的七一訴求相近,可是當年他們就得死。



黃洋達在節目呼籲,將事實傳出去的責任,已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你身邊不知道六四屠城真相的年輕人甚至同輩,數量其實多得嚇人,學校不會講,或者只會提一個扭曲了的版本,媒體不會解釋,我們唯有盡最後的努力。

假如你錯過了六四晚會,接下來的71,上街行使你的集會示威自由吧!趁行使這個自由的代價還未變得太高昂。

星期一, 5月 30, 2011

日文作文練習:中西醫

因為前排有睇開中醫,索性就試下用日文解釋些少中醫概念,我估老師應該看到一頭霧緒。
而且我是先寫中文底稿再譯成日文,也許會有類似Chinglish的問題。可是學校課程不教作文,唯有靠自發。

中日版本有些不同,有時是力有不逮,有些是寫到一半改變主義。

************************

早兩星期因為感冒,去了看中醫

中國醫術跟西方醫術概念上有很大差異
中醫並沒有病菌的概念,中醫的感冒,也就是日語的風邪病,是因為身體受冷了(風),或者運作受到阻礙(邪),發病就是身體在自我修復。

西醫的想法是要將引起感冒的病菌殺死,為此會使用大量抗生素,通常會同時對身體帶來傷害。對比起來,中藥是協助身體自我修理,需要較長時間,但效果較好。

西方醫術將人體區分開,例如感情只是腦袋的運作,可是中醫會將人當成整體去考慮,例如中醫認為肝臟不好的人容易發怒,而過量生氣對肝也會不好,過量的喜樂、緊張、憂慮也會對身體不同部份有影響,中醫講求平衡,或日語的平常心。

可是中醫也有缺點,首先是需時較長,也較貴。其次是中醫的術語很深,即使中國人也不是人人明白,對於很忙的香港人來說,也許西醫仍是較佳選擇吧?


*****************

二週前、風邪出かけで、中国の医者に見ました。

中国の医術は,西洋医術の概念より多い違います。
中国医術はバクテリアの概念がありません。例えば、風邪の病原は,人体が寒い物に受けすぎるので(風)、血行が邪魔になりました(邪)、そのため、人体の自然修復機能が起動する。修復中の時、いろいろな苦しい感覚があります、その感覚は”風邪”です。(風邪は実際漢医術からの言葉です。)

中国の風邪退治方法は、天然草薬が使う、血行が融通する、人体の修復活動が助成します、効果が遅くて、次第に気分が長のよくなります。西洋のは、抗生物質を使う、バクテリアが全部で殺します、退治の効果速いけど、体に害しまった。

西洋医術は人体が種々パートが区割ります、例えば喜怒は脳の機能しかありません。中国のは、人体の諸点すっかり考えます、臓器特別な関係が発見しました。人間の気持は、実際臓器気分の感応です、違う臓器は対応気持があります。例えば、肝が悪いの人は、いつでも怒りやすいです。怒りすぎば、肝が悪くなります。健康のために、なるべく気持のバランスことはいちばん大切です。

ただし、中国医術は欠陥があります。まず長い時間がかかります、つまり薬代が高くなります。それから、たくさん専門タームがあります、中国人てもよくわかりません。

ホンコンのサラリーマンは忙しいので、西洋医者は中国医者より便利な選択でしょう。

星期三, 5月 25, 2011

劈腿



早前出席聚會有感,發了一條tweet:某女生甲,有幾分姿色,同時接受數名男生追求,並鼓勵男生們互相競爭。明明自己不喜歡的,也繼續允許對方追求從而獲取好處,到底這樣的女生,算不算港女?

回應大致上認為女生有條件,未commit任何人,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何不妥?不要亂用港女這個標籤好嗎?

再將公式轉換一下,假如女生本身已有男友,做上述同樣的事情,算不算港女呢?某程度上,未結婚也不算有commitment,女生同樣是將利益最大化,只不過我想大家的回應就沒那麼肯定了。

大家自幼從銀幕上耳濡目染,有男友後維持多重關係的,叫作一腳踏幾船,是敗德勾當,尤其在恐怖片報應來得最快,第一個被電鋸佬斬死的就是這類人。

假如耶穌說:「你們當中誰沒有踏幾船的,隨便把石頭擲出去。」

幾年前的我,確實會以爆烈魔球的手法,將手上石頭以時速500公里擲向那些「死港女」。

現在不會這樣做,並非因為我也開始劈腿生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隨著網絡踏入web 2.0...3.0,身邊認識的女生也由單機遊戲進化成多人連線模式。很多我認為性格善良,對男友依順從一的女生,原來手上都有幾個不同的投資組合,甚至婚後亦然。人數之多,不禁令人想:「手上得一塊石頭,擲去邊?」

那末,是否代表男生就gloves off,大條道理嫖劈滾呢?也無不可,只是先問自己,這是你真心追求的東西,抑或是人有我有呢?要玩,自己是否玩得起?

自問從不踏幾船,不是特別道德,更非因為泡不到妞,認識小弟的朋友都會知道,我是怕麻煩兼口疏之人,長時間說一個又一個謊話,日久就圓不了謊。工餘作後宮管理,更無此心機時間。最好女友們就像iPhone般,按home button就出現,隔一會不理她就power saving mode藏起來待機,可惜天下無這般著數的勾當(我知道絕對有這些例子,但機會不屬於我),權衡利害輕重,唯有放棄多人對戰模式,寄情於其他事物。

***********

對於把妹達人這個節目和組織,至今我仍是抱喜惡參半的態度。看不爽是他們的節目風格和某些處世態度,但再不爽,假如有道理,我仍會採納如儀。例如他們指出今日女生比男人更能劈腿,更愛劈,like it or not it is happening and it will stay,男生固然可以繼續怒插港女,可是更要務實思考如何自處,也就是CK最近所講的不要怨,先思考survival

例如有些情況,是女生和男生對盤角力,看誰的身價較高,誰不捨得放手,那麼解決方法,可能就是提升自己身價,令自己too good to give up。把妹達人也許會選擇分散投資,你劈腿時我有旋風腿。亦有人會選擇離開,寧願下次眼光準一點買中筍盤過世。因為每人處境性格不同,難有劃一定論。

唯有一條公式是人皆通用,就是別把自己當成受害人,受害人本性是望天打卦等人救,survival就是自救。

星期二, 5月 10, 2011

宜家d年輕人無希望 2

等周公開會前的博文,粗疏望莫見怪

從側田的博客見到這個連結,同樣是承接黎智英批評80後的見解,看樣子,大概是某薄有名氣的博客吧?

可能當時心情特別差,留言相當不客氣,博主好心替小弟隱之不發,令觀點有多點時間醞釀,紀錄一二:

要批評年輕人散慢的文字太多,卻鮮有管理人檢討自己。世上有Law of attraction,古人亦有云「物以類聚」,那位女博主指責八十後手下是廢柴的時候,有無想過為何廢柴都是集中在自己條team?八九十後有精英也有庸材,為何公司請到的八十後,總是庸才?

在短片裡,肥老黎扳著臉口,苦口婆心地訓斥:碩士生被拒二百次,是他二百次都沒有適應社會。

八九十後這個年層群,也是「社會」的一部份,管理層的五六七十後們,假如你們屢度聘不到合適的新血,有沒有想過,你們同樣沒有適應新的社會?「淘汰」並非單向線性的簡單因果,此處不贅。

老一輩人愛講「商場如戰場」,管理層就是士官將領,假如總部遣來不濟的新力軍(或者不合長官期望的新兵),長官有兩個選擇:抱怨小卒廢柴,或者接受現實,想辦法訓練和鼓勵士氣,work with what you have,令部下發揮最大戰力。

黎智英和上述的女博主,明顯採取第一種消極負面的做法。

******

管理層和前輩們接受現實,並非一味包容、消極地配合年輕人。

接受現實是,拋開年齡層八九十後等等的標籤,抽離地思考問題。

例如我需要搬一百磅的貨,新聘請的年輕人只有六十磅的力,明顯地他並不符合我的最低要求。除了指責年輕人很廢,我有幾個option,例如培訓他增加四十磅的力量、另行聘請有能者、將工作切細成六十磅也能應付的水平,另外,也須對他的expectation維持在六十磅,否則會影響自己團隊的情緒,減低生產力。

假如我請不到有一百磅力的年輕人,首先當然要檢討自己,其次是留意到底市面上這個級別的人在何處?怎樣聘請?假如這個組別的人完全絕跡於市場,就要自己去適應,到底是自行著手培訓,還是從海外聘請,抑或改變公司運作模式?

以上的思考方法,並沒有年齡標籤,只是管理層份內應做的事:我面對難題X,手上有材料Y,應如何解決問題?

*******

我沒有像中環老闆CM他們的大量實戰管理經驗,我只希望嘗試帶出一個proactive mindset,將解決問題的主動權帶回自己手上,不然,我們只是被一些中共開發出來的政治標籤牽著鼻子走。

星期五, 5月 06, 2011

蛀書報告 Tom Clancy (上)



近日經常在kindle買Tom Clancy的小說,一來香港的書局很難有存貨,二則他的作品動輒六七百頁,每天陀著一大塊書磚,出入不甚方便,何況電子書價錢也只是實書四份一左右,排隊等車有空翻幾頁,旁邊的女生看到了,不期然會想「啊!年輕人都是打機,這位大叔居然在看英文書!真是有深度啊!」再投以敬佩目光之類(′∀‵)

Tom Clancy是90年代最出名的軍事小說作家,愛打第一身射擊遊戲的朋友,就算沒看過他的書,九成也玩過Rainbow Six, Ghost Recon或者Splinter Cell等電玩大作,當年還未有「窮爸爸喊媽媽」等投資鼓勵讀者以錢賺錢,Tom Clancy已經明白靠自己一支筆是不行的,要賣名搞endorsement,羅致天下創作人,冠名發表小說、電玩及電影等一系列商品,後來他的寫作靈感開始見底,依然財源滾滾,正是靠這群人替他集體創作。華文世界大概只有金庸有相近的成就,也未曾聽說金庸有合著或代筆出書的(傳聞說有段非常時期找倪匡代筆,後來推倒重寫)

至今還未讀完所有Tom Clancy的作品,只有四部,卻也是時候寫些許讀後感。

純以寫作角度分析,他的寫作風格實在不好讀:

1. 無論是掃街閒人抑或殺人狂徒,一律採用大量第三身旁白描述去講解身世(John Doe the garbage cleaner was a sexually charged person, at the age of three, he harassed his elder sister, which was eighteen. At eight, he started to masturbate, by twelve he literally mates with anyone of opposite gender that fell within his line of sight, he knew he had a purpose in life, but he just didn't know what, until now. )

2. 對話經常滲雜冗長煩瑣的軍事術語和縮寫(eg. Ghost Hawk one this is Panther, bearing course zero-three-zero, we're getting feet wet en route to the hot LZ, ETA O five hundred, over.)

3. 毫無預警的跳躍式敘事,前一句是國防部長和總統的對話,下一句突然跳到恐怖份子在吹水,不看人名差點混淆。

4. 錯縱複雜的多重故事支線,記性差一點也無法跟上。

可是這麼難讀居然賣個滿堂紅還接連被改篇翻拍成電影,証明他的故事非常有料到。

(待續)

星期四, 4月 28, 2011

宜家d年輕人無希望...

這是報業大亨黎智英的direct quote。

我已不能算作年輕人了,只是見到抽水年輕人的標籤文字,總有股無名火。

早前,蘋果有篇報導讚揚幾個靠地產炒買發跡的年輕人,知名博客尹思哲予以轉載,並且訓斥「八十後」應該怎樣怎樣,我看不過眼回應說就是這種標籤害死年輕人,他在留言回應說:年輕人心理質素好,不用擔心別人怎樣想。

這是屁話,我心理質素好,但是in我的HR和老闆們心理質素沒保証呀!多得黎老闆(以及一眾瀆職傳媒)長年累月抽水,八十後已成了一個負面標籤,深深烙在市民心裡。

「八十後」掏出一部iPhone、遲到五分鐘、早退五分鐘、工作上有甚麼閃失,托賴多年來的煽色腥,全部都被放大了N倍,玩iPhone就是自閉不擅溝通,遲到早退無交帶是一定了,不看時事,是政治冷感,參加社運,是搞搞震,最好是看完報紙媽兩聲,然後乖乖工作,但這也不行,這是「活在上一代設立的遊戲規則,應該反抗」,無論他們向左走向右走,都是錯撚晒。

舉個簡單例子,公司請了個「八十後」,返了兩日工no show,你會說現在的八十後真係差劣,難怪碩士生200次見工也不成,年輕人應該珍惜機會呀etc etc

可是在飲食業,好多洗碗、樓面的工作,聘請的阿嬸大叔們(當中不少是新移民),經常返三兩日就no show,電話也不給一個,為甚麼不標籤5,60後是地底泥呢?大把做了十多年的6,70後老鬼,一樣卸膊無交帶,報紙不報導,不代表沒發生,只是不夠煽情而已

我不是要求傳媒又label 這群人才算公平,事實上一個「八十後」label已坑害了不少年輕人,再來一個嫌死不夠多人?

其實黎老闆要鼓勵年輕人很簡單,收口就行了,客氣而直接點說:柒少陣當幫忙丫,唔該。

年紀越大經驗越多,「一蟹不如一蟹論」是很誘人的,無論是出於好心、私心抑或黑心亦然。大家愛拾甘迺迪的牙慧,高呼「不要問國家可為你做甚麼」,我想回應,「不是問年輕人應該做甚麼,先撫心自問你遺下怎樣的世界給年輕人」

試想全世界都在透支子孫的福祉,都在指望下一代清還自己碌的卡數,你還好意思講「不要問國家為你做甚麼」?(看美國的國債、歐洲的福利制度、香港的地產金融經濟生態等等就是了)

JFK的名句,本是用來鼓舞人心,激勵大家振奮向前。可是香港太多福佳杏加橙,偷換語境,為自己的不負責任開脫,令這句本來是金石良言的演辭,變成「獅子山精神」一樣的非物質有毒文明。

星期三, 4月 20, 2011

18禁好博推介

Mistress Anduril 披兔皮的狼2

這是一個BDSM女皇的網站,沒有甚麼令人血脈賁張的圖片 (咸故倒有一些,但口味獨特,不是人人受得起)
有三點吸引到我的注意,第一是她教女生如何吸引男性,寫得精簡到位,專治港女,可能跟她的女皇屬性有關
第二她是個人妻也是母親,也是專業人士同時也收了幾個男奴,要平衡各種身份,難
第三,當然是從某論壇看到她描寫自虐的分享,原來精於虐待別人的人,也很懂得虐待和挑逗自己,一個人要集齊這麼多的元素又balance到,我是很佩服的

假如嫌3D肉蒲團悶,不妨去看看。
有些男奴assignment,真是名符其實看得蛋疼 XDD

星期五, 4月 08, 2011

獅子老虎

記得三數年前,看到以下經典的溫馨場面:一頭被人養大的獅子,放生到野外一年後跟主人們重逢,喜極相擁。
原來背後有一段故,片中的主角幼獅Christian,原本是英國Harrods百貨公司其中一件貨品(對,六七十年代百貨公司有獅子賣的),被片中兩位澳洲人買下,大家愉快地生活了幾個月,未幾Christian長得太大,除了動物園外,倫敦已無空間可供容身,兩位飼主不忍,決定四出求助,經過千山萬水,終於成功將之放回非洲生活。

人們常說動物「無性」(無人性、無靈性),看過這段片,又不盡然。Christian 玩耍時像頭大貓,對人類的感情不亞於忠心靈犬。最喜歡還是那種七十年代稍為褪色的菲林畫面,以及片中人很純的笑容。

突然想起兒時讀物《西頓動物故事》,文人多大話,可是看著Christian的故事,文學創作有時跟事實相距甚近。














日本人針對動物園走脫老虎的模擬訓練,實在太搞笑了吧?XDDD

星期三, 4月 06, 2011

偷聽男人心

可惜「怒插港女」作者才子E收筆多時,只好狗尾續貂。

記得某前輩(忘了是誰)講過一句很精警的說話:「這個年頭,很難找到一樣很純的東西了。」

即使想找很純的港男港女,也很難。經過多年大小媒體的討論,無論是港女或者港男,多少對自己的言行有些修正。所謂修正,例如第一次見面時,會不動聲息地打量你的衣著,旁敲側擊地問你平日喜歡去甚麼地方玩,這類入門級數的查家宅題目,早已在大小藍血幼兒園的收生試廣為採用(你daddy媽咪放假會帶你去邊度玩呀?搭乜野車去?),所以《偷》裡面,劈頭問男人打甚麼工的女人,要麼是舊型號等待退役的港女,要麼就只是單純地想不到話題,情急拋一兩題filler question 填塞空氣中的死寂,而我傾向相信以後者的可能性較大。

關於「男人愛被人讚」一點,其實有點誤會了。小弟家中八十幾歲,患腦退化的祖母,一樣愛被人讚,一樣喜歡經常吹噓自己年輕時(很多是虛構的)威水史,証明自己的存在價值。這大概不分男女,是與生俱來的本性。

訪問中的男人們把自己「被害化」,哎喲男人們真係好撚慘,想被人讚兩句都不可得。事實真的如此嗎?

討好別人,是我們這一代集體喪失的能力,部份原因是家庭核心化、單孩、單親,生活環境由以前的街坊店舖,變成連鎖集團(壽司店:易生蛇!幾位?),因此,我們缺少觀摩長輩們相處的機會,長大了自然就不懂。比方說,我自己也是到了很大年紀,偶然才知道原來過年即使沒有結婚,也應該封利是給公司下面的看更,意思意思。

認識一兩位「把妹達人」教路,有種起手式叫opinion opener,大意就是藉著問對方意見,乘機打開話閘子,內容通常無關痛癢。某次有幸見到某女生使將出來,居然有種令人飄飄然的感覺,論長相,大概是鄰家女孩的級數,關鍵是她透過問意見的過程,令我感到a)我受到重視 b)她認為我是一個有識見的男人,該次對話的字眼毋須學,亦無法學。重點是她的滿足感就是源於令身邊的人歡喜,有這個心態,招數自會源源不絕泉湧而至。

記得有網民說《偷》入面的老婆讚老公換燈泡好假,寧願死也不願如此白痴。拘泥這句話才是貨真價實的白痴,沒有人說過讚美對方就要把話講得像sales talk,退一萬步來講,sales talk也總比no talk強得多,有如某大滾友謂:木魚比金魚強,金魚又比死魚強。

港男港女節目所以大受歡迎,除了為不少人出了口惡氣之外,更因為大家將之當成一個model answer checklist,電視講的壞東西我沒做,好的我做全了,那我就不是港女/港男,其實只要做人處世的心態未變,自有新變種港男女面世。

星期日, 4月 03, 2011

Punch Party HK5




雖然是老網民,參加這類活動還是第一次。所謂punch party,某程度上是個誤解,一來跟打拳沒有甚麼關係,也談不上有甚麼party的成份。

PunchParty實際上是大會挑選一個主題,邀請若干嘉賓演講。最大特色是台下倒數7分鐘,夠鐘全場拍掌送客,講者再精彩都要走人。這次的主題是「不一樣的生活」。

講者通常都是不見經傳的名人,例如PPHK5的講者有莊曉陽、Adaline Lau、Phoebe Ng、Eva Lung、龐一鳴以及仁人家園。

無個識?正常。

莊曉陽是周遊列國的馬拉松運動員,網誌內容非常豐富精彩。可惜他是第一位上場,熱身和準備都不足,總之7分鐘既無法好好地介紹馬拉松,也未能講述自己經歷的重點,結尾很奇怪地focus在「馬拉松可以隨處小便」,然後就被掌聲歡送離場。

Adaline Lau主題是「素食救地球」,坦白講我對素食者有點先天反感,跟耶教徒一樣,素食者有很強的道德優越感(健康上也是),通常都是社交聚會中的moral pricks(哦唔緊要,你地叫肉都ok架,我只係覺得食肉對身體唔好兼破壞地球嗟,而且對d動物都好殘忍,不過我真係唔mind你地食肉架...),我當然認識一些很好的素食朋友是通例之外,正如世上也有好些耶教徒是謙遜開明,邏輯清楚的,只可惜都不是常態。Adaline挑了救地球這麼大的主題,當然也講到不甚麼就下台。

Phoebe Ng主題是阿根延探戈,我對跳舞興趣一般,但是有演藝經驗的人,確實較擅長project自己,而且Phoebe不貪心,只講很簡單細微的東西,例如講述某次盲字唔識,無人無物隻身走去南美,就是為了跳舞,反而令人印象深刻。這是印象較佳的主題之一。

Eva Lung是手作人協會的代表,也是限時內完全cover所有內容的講者,可惜她忘了考慮聽眾的吸收能力,所以到了發問時間,台下彌漫著一輪awkward silence,大家你眼望我眼,有些好心人隨便問些不著邊際的東西就送她下台。

假如演者有甚麼大忌要迴避,仁人家園示範了千萬不是夾硬扮好笑懶有趣,主題是「仁人家園,世上最難頂的NGO presentation」,你老味,平實些少講解會死既?甚麼「沿途沒有美麗的風景、沒有空調、又要擔擔抬抬...拿你地話難唔難頂先?」

整個活動最精彩的地方,大概是最後一位嘉賓龐一鳴的演說,龐一鳴發起了一年內儘量不幫襯地產財團的行動,當然用電仍然免不了,但其餘生活過得非常簡樸。無論是否同意他的論點,龐的演說都非常精彩,亮點是拿著結他以幾句Beatles的Imagine作為開場和結尾,而且非常符合他的講題。

關於反對「地產霸權」,我本身並不太同意,正如才子E所講,到底地產霸權的定義是甚麼?例如地產商買入七千元的地,在商言商,將之標成一萬元賣出去,是正常不過的行為。而高地價是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香港稅基窄且稅率低,對比下,香港大多數政府部門的效率和質素比歐美贏至少十幾條街,維持這些的正正就是靠高價賣地。換言之,香港表面上低稅,其實無論收入高低,由於高地價政策,全港市民變相都在繳付著比西方頂尖城市還要高得多的稅款。

好了,就讓你打倒「地產霸權」吧,那麼怎樣支持政府經費呢?學北美搞sales tax好不好?唐英年提過半句,已被人媽叉到飛起,增加入息稅,那是想也不能想,節流也被人鬧麻木不仁、涼薄縮骨etc,所以這是進退維谷的局面。

無疑,地產霸權是個易上口的soundbite,有一定的事實基礎,不易打倒(太易打倒社運就不持久了),最重要是很含糊,很多東西都可以算到「地產霸權」的帳入面,長玩長有。

可是,這不代表要求打倒地產霸權的人的議題無效,事實上,龐一鳴道出很多不合理的現象,比方說為何我們的公共空間這麼少?(在公共空間可以做的活動更少)為何政府只向商家財團效忠,而不須向市民負責?為何全城早舉環保旗幟,但真正踩單車代步支持環保的人,卻被保安刻意留難,拒諸大小商場屋苑之外?為何營役終身,就是為了三兩百尺的磚頭?

又回到PPHK5,我想礙於場地和香港文化所限,party元素實在太少,大家能social的場合有限,討論也只流於蜻蜓點水,希望日後能更上層樓,期待下年PPHK會遇上更有趣的講者和話題!

星期四, 3月 31, 2011

(轉)關於科學的不確定性

誰說科學就是clear cut, crystal clear?

有位網友在fb的留言解釋得非常好,在其同意下,隱去其名轉載

*****************************************************

舉例, 呢類科學(環境科學), 一定有好大既 不確定性
大家鍾意睇既, 至少 係 "四十年後 全球氣溫最多會上升 xx 度"
甚至係 "香港再無冬天" "救救北極熊" "末世浩劫" "全球玩撚完"
但事實上, even 係 IPCC (即係最權威既機構)既研究
比出黎既, 係一個 distribution, 一條 curve, 每個情況既機會率

同樣地, 唔少人解釋事物, 都係 線性既
正如我地中學讀書都會係, 因為咁, 所以咁, 然後咁, 點解要咁? 因為咁
可惜係, 科學現象, 並唔係咁簡單, 好多時係 混沌既 (Chaos)

又或者, 政客鍾意 sell 零容忍, 一次都太多, 100% certainity
但正如 "Fair Game" 入面講 (套戲講 政治, 唔係科學, 但都適用, 好睇的)
"There is no certainty in intelligence"
在科學上面, 當然有某d情況有, 但更多情況下係冇
飛機會唔會失事? 會! 會唔會死人? 會!
但我地都係接受左坐飛機

同樣地, 呢樣野可以推到去 核能 身上
(當然好多人唔同意, 你都可以唔同意)

當然以我地一般人既水平, 冇法理解咁多野
但至少, 在科普既層面上, 理解下 以上既野, 都好好


之後仲要帶出, 就係如果涉及 現世社會, 就更煩
因為, 要講 經濟效益
作者篇文都有舉例
都係果句, 政客, 傳媒, 鍾意講 "人命係無價" "xx係無價"
但現世社會, 冇法, 乜都要有個價
你可以諗下, 馬車, 甚至後來汔車, 飛機
全部都係會死人的 (段估行路上北京冇咁易死, 比人老笠另計)
問題係, 我地可以慳到幾多時間/金錢, 帶黎幾多利益 (於個人/社會計)
但如果你用 "人命係無價" "一次都太多", 咁就咩都唔撚使計
因為 無限 乘 一個好細既機會, 都係 "無價" 既

伸延閱讀:the economist: the truth about the environment

星期三, 3月 30, 2011

李察皇與撒拉丁



假如不知他們是誰,可以參考這裡,和這裡。簡而言之,他們是十字軍東征年代的兩大宿敵,據聞亦互相欣賞。

但這次並不是想講歷史。

早前轉天氣,抱恙在家無事可幹,手痕翻看鬼佬殘片King Richard & Crusaders,這是1954年的老爺電影,不要問我為何看,總之人病了,有很多事情都不能解釋。

不看尤自可,劇中的撒拉丁不單智勇雙全,而且風流倜儻。獅心皇李察陣中有變,遇刺重傷,撒拉丁聞訊,喬裝成宮延御醫隻身前往。途中他先遇上劍比腦袋快的主角Sir Kenneth,好不容易擊倒他找到空檔解釋,獅心皇的叛黨又殺到,大戰一輪,幾經波折才到達十字軍大本營。

撒拉丁自稱是皇上(其實就是他自己)派來替李察看病的醫者,一輪刀圭藥石後,原來又能歌善賦,逗得李察皇表妹芳心大亂。

三數日後,李察皇果然逃過鬼門一劫,見到這位「御醫」,自是龍顏大悅,豪言能力之內,甚麼獎賞都能給。撒拉丁乃善奕之人,笑說這個賞賜暫且按下不表罷。

叛黨們當然趁機有所動作,將主角陷於不義,離間各諸候,殺死撒拉丁派來的和談使團,甚至連獅心皇的表妹也拐走了,全靠撒拉丁謀略過人,調度兵馬逐一擺平,臨尾他更單人匹馬反喬裝成叛黨,潛入其中救得美人歸。反而主角在結尾跟殘黨頭領在橋頭打的爛仔交,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殘黨頭目嗚呼倒地,按照荷里活當年傳統,女主角當然飛奔上前擁抱親吻,這時撒拉丁自知求偶無望,講了一句很型的收場白:「智者知道甚麼時候應收起自己的智慧,但智者更應知道何時放開不屬於他的東西。」拍馬絕塵而去。

*********************

雖然封面寫King Richard,但主角是撒拉丁,而且他的戲份蓋過所有其他角色。King Richard在電影中象徵無力再掌握大局的傳統男權,主角Sir Kenneth經常有勇無謀,戲份被蓋得太多,任何一位現代導演和經理人,相信都很難接受這種被嚴重out staged的角色。至於撒拉丁這類性格的人物,也很少出現於近年的荷里活銀幕,回想起來,似乎近年真的很少富有冒險精神,陽光而又世故的主角,是太難寫了嗎?

撒拉丁的故事,令我想起奇幻小說大師David Gemmel的處女作Legend:主角們被一對五十數量的凶奴人兵圍城下,苦撐數天後,他們最強的英雄,也就是書中的被二男主角:老將Druss被敵人擊斃了,Druss是兩個陣營都共同景仰的英雄,他倒下時,凶奴皇親身領走遺體,並下令全軍休戰一天,以悼英靈。

是夜,主角Rek集結僅餘的將領,決定到敵陣為Druss守夜。眾人均說這是自殺,主角笑說你們不去我自己去。

主角一行人大剌剌現身在篝火會,凶奴上下大是震驚,凶奴皇說「你知否我一聲令下,箭雨可以把你們覆蓋再覆蓋?」

「我知你不會這樣做,今晚的主角是Druss。」

「有種!來!我們今晚喝喝酒,吃點好的,我們可以談談你的過去。」

「為甚麼只談過去?」

「因為你們已沒有將來。」

**********

近年電腦CG已經more real than real,甚麼樣的劍技、盔甲和拳腳身手都可以虛構出來,但是上述那種響噹噹的男子氣概,偏偏ren不到,也沒有多少演員有這種氣魄carry到這些對白,甚是可惜。

星期五, 3月 25, 2011

短篇s

時間值

雖然在簡介上說自己喜歡吵架,近年可能要改一改了。
漸感到時間飛逝,其實每天依然是24小時,但背負的責任不同了,有些事,自覺不能再含混,於是每單位的時間價值上升,好些低回報的行為就得剔走。

不幸地,網上跟別人吵屬於這個類別。

而且開始覺得,每天不能承受太多負面情緒。假如要維持最佳的productivity,前提一定要保持心境適量愉快,就算高興不起來,至少是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現在開始明白,為何「大人」遇上一些較雞碎的爭議,基本上不論誰對誰錯,他們是完全不想理的,因為不能為一些低意義的東西影響到生活質素。

***********************

政見的深淺度

常言「勿談國是」,原來因為政治跟宗教差不多,很大部份都不能預知結果,並且需要一定信念去維持。比方說,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哪個政策較好?應否派錢?派多少?大家都有一套理論,但極少能夠以量化科學的方式証明。就算有統計數字,用不同的數據model分析,結論可以南轅北轍。

記得以前想跟人爭拗全球一起吃素抑或雜食的優劣,對方太頑固(當然我也一樣),上網求教谷歌大神,碰上一篇真正的科學研究報告,心想今次你仲唔仆街。打開一看,全是硬數據,所謂結論的東西,只是說明「是次實驗証明,當蛋白質到達A水平時,B化學物會產生C反應。完。」滿以為可將素食塔利班置誅死地,全不是那回事。

科學實驗只能找出一些數據,如何去理解這些數據,有時未必完全科學,頂多是well educated assumptions。比方說,之前傳媒炒作甚熱的大型粒子撞擊儀,有關撞擊儀能造成微型黑洞之說,有科學家打了個比喻去回應「這只等於不排除木星光環上有個茶杯飄浮著的可能性」。

近年逛論壇,經常見到有人爭論量化寬鬆那樣那樣,樓市這樣這樣,辯証的水平可能也是木星茶杯的級數。既然都是吹水,一來不用太上心,二則不必把說話講得太死,因為明天隨時「真相」又會改變,一段新的youtube、或者是某專家發表的新報告等等。

正如Steven Covey話齋,地形不斷在變,地圖很快會outdate,但指南針卻不會。3月6的示威,到底警方和示威者哪一方「比較錯」?大概是無頭公案,但執法部隊要有integrity,不能濫權,這是誰也不能反駁的大原則(當然示威者都有一些底線要守)。詭辯者可以將議題剪得支離破碎,但是要衡量基本對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眼見的資料跟原則對比,不符原則的就是錯了。

***********************

天份

有段時間跟某辦學團體做事,他們其中一個宗旨是believe in the human potential.

這點我極之同意,人的天份就是這麼兒嬉:在某個關鍵時刻,有個對你很重要的人說「你行的」,或者有些跡象証明你做得到,然後就會相信自己有天份,繼而樂於投放更多時間心神,形成良性自証循環。

小時候有嚴重的哮喘病,後來雖然醫好了但從不覺得體能上有起色,陸運會跑800公尺已虛脫,要呆坐半小時回氣。直至多年後,朋友報了名參加馬拉松,本著陪跑的心態陪他練,慢慢發現原來自己都可以跑10k,時間由最初每公哩十數分鐘到現在6-7分鐘左右,再持續練習的話,應該可以繼續改善到平均5分鐘的水平。

世界級10km賽事冠軍水平是3分鐘左右,於我而言大概是out of the question,可是大多數體能正常,勤於練習的普通人,要跑5 min/km並不是難事。

我想很多人面對未做過或自覺沒天份的事,就像哮喘病患望著10公哩賽道一樣,感到遙不可及。投放足夠努力的話,雖然未必會達至3-5分鐘的級別,但是由「不能跑」變到7,8分鐘,已是極大進步。

星期二, 3月 15, 2011

(轉載)For those who are living in Japan and have few experience about earthquakes:

For those who are living in Japan and have few experience about earthquakes:

I suppose most of you are living in the Tokyo region. This place is safe for now. Yesterday's M9 earthquake was a serious disaster and affected a wide region of northeast Japan. I believe you could also feel the aftershocks yesterday all night. Most of those aftershocks were harmless. Even if they do, it's likely that they will affect the same region, not Tokyo.

Please, however, do not simply assume that the safety will last indefinitely. If you have not heard about the following before, I think it is now time to pay some attention. It is the government's policy that Tokyo is expecting at least one severe earthquake disaster in the near future. Technically, the accepted prediction is that there is a very high chance (~70%, depending on region) that the Tokyo region will suffer from a JMA intensity 6+ earthquake (which will cause building damage) somewhere in the next 30 years. I know it seem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se numbers. For some people, 30 years look a long time and irrelevant to your current life. Unfortunately, under the current level of science,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a scientific prediction with better resolution (i.e. shorter period of time). Anyway, in simple terms, earthquake WILL come, sooner or later.

A minor point to add about earthquake prediction is that, actually Miyagi Prefecture (the center of disaster for yesterday's M9 event) is categorised as a highest risk region.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a disaster will hit, although it's still out of many experts' expectation that the magnitude is this large. I am sure that you must have also heard from the news that this is the largest earthquake we have ever had in the history of Japan (more precisely, in the instrumental history of Japan; no one knows that happened 10000 years before). Yes, we are witnessing the history.

Another thing I would like to remind (or advise, in case you did not know it before) you is that, for a M9 earthquake of this kind,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it will trigger some moderate earthquakes in the nearby region. Some aftershock you felt today and yesterday may not be technically aftershocks but triggered earthquakes. Differentiating them precisely is left as an exercise for scientists. What really related to your personal life is that, these triggered earthquakes could occur somewhat far away from the mainshock. Today's (12th March) early morning, there was a M6.2 earthquake in Niigata Prefecture inland and caused some damage. This level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is comparable to the previous Niigata earthquake in 2007 that damaged a nuclear power plant, and another previous one in 2004. That means, even if there was no M9 earthquake yesterday, the Niigata earthquake in this morning by itself is a major disaster already. It was fatal, and likely be fatal again if similar things happen again.

We all know that it is not an aftershock. Whether it is a coincidence or a triggered event is unknown for now and probably will remain unknown in the near future, but let us assume the worst. From previous experience, after an M9 class earthquake, there will likely be a continuous swarm of moderate earthquakes, either aftershocks or triggered earthquakes, in the next one month. Triggered earthquakes can even come somehow later (say, a year later) and in a relatively far place from the mainshock (say, Niigata from Miyagi, or even Kanto region).

If you have not ever imagained that an earthquake will hit you before, think about it now. Think what you will do after an earthquake has hit you place. How do you contact with your family members or close friends in case telecommunications are not functioning? Where is your nearest emergency gathering site? If you are living or working in a place close to water (say, with a beautiful sea-view), how is the tsunami risk? The tsunami risk for Tokyo city is not expected to be high, so there is no official predicted flooding depth for tsunami scenarios. For some regions in Japan, there are official predictions. All information is open to the public. You can search for "tsunami shinsuiyosoku" (in Japanese, in English it means tsunami flooding prediction) to check if there is any official tsunami prediction for your area.

Natural disasters may or may not be predicted, but certainly cannot be prevented. Earthquake will come, sooner or later. A prepared mind will keep you claim during emergency, may save your life, and very likely make your life easier in the post-shock time. Be prepared!

轉載小弟一位舊同學的fb,此君在日本從事地震研究多年

星期日, 3月 13, 2011

為何學日文二

「どうして日本語を習う」と質問があった場合は、困っています。

最初、女性が好きになった時、日本語が話せば、日本人の恋人ができると思いました。

留学生時代、日本の漫画やアニメやドラマや映画など見えるだめに、専門学校の短期クラスを進みました。しかし、アニメや漫画などたいてい中国語の訳本がありますが、そして、インターネット無料海賊版たくさんがある。そのため、日本語が全然できないでもいいです、すぐクラスをやめました。

20才ごろ、日本語が上手になれば、エロスゲームの遊び方がわかるつもりです。ところが、年をとって、仕事が忙しくなって、そんなことは時間の無駄だ。今、日本語を勉強の理由はもう一度変えだ、中国語と英語世界あとの文化をおうと思います。例えば、「ショートショートの神様」と呼ばれのSF作家星新一、作品をずっと渇望する。星新一の作品は中国語の訳本が売りません、英語のが少しいあるのて、日本語だけ読め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また、日本語が上手になれば、たくさんデザインの本が読めるになる、もーと仕事の技術を上げります。


**********************

現在課程都是拆散一句句地學,沒有機會完整地將文法串連。事實上大家也沒有能力這樣做,唯有自己膽粗粗地嘗試作文,文法肯定錯漏百出,過兩日給老師評評看。

星期五, 2月 25, 2011

撒爾達傳說25週年100人繪



間直是痴線的畫功
由頭到尾只見佢用一層layer,好似油畫咁一層層地塗上去
而且是畫100個角色,我相信有些是繪者喜歡的,也有些是不太喜歡的
要在這麼漫長的繪畫過程中逐一畫好,需要大量意志力
我自問畫一張單人的半身像已經牙痛咁聲,頻頻伸懶腰又斟水去廁所,真的要向此人學習調整心態了

星期三, 2月 23, 2011

搵工來打

碩士生找不到工,一石擊起千重浪,有80後真的受了社會不公出來呻苦的,亦有更多人怒插碩士生(及80-90後等)讀屎片,沒有常識之類。假如美國和傳媒有甚麼共通之處,就是兩者都長期需要找一個敵人。每逢世代問題,大眾總是很易扯到兩極化論述,一方是「行撚開啦死老鬼今晚要改朝換代俾我上位」,總之我是新人你就要俾機會我。

對立的另一方就是「剩係識得complain complain complain,睇下X (填上任何第三世界貧苦階層)慘過你地幾多?感恩啦!」,他們認為面對任何苦難,都應該笑住口逆來順受的「香港精神病患」。

無太多心力逐點講誰對誰錯,因為世代矛盾很難有一個共識,反而想講別的事情。

創意無咁易是一個網台節目,兩位主持有「舊世界」廣告公司工作經驗,他們借碩士生事件,談上一代的工作態度,自是言之有物。

不少他們認為是「常識」或「做人基本態度」的東西,坦白講我覺得我成長的一代已不是太多人有空教,何況是我們三四十歲當管理的一群,自己爆忙兼其身不正,好好帶新人是奢談,自己保住職位不失已偷笑。

我個人會推介這一集的節目,輕談一些請人求職及打工做事的心態,有些我也是剛學會,不過要忍一忍他們兩人的爛gag就是。
第一節

第二節

星期一, 2月 21, 2011

輕功水上飄(續)



還記得約一年前貼過有些神人,能夠輕功水上飄的短片。
該短片引起不少人爭相彷效,例如這個:



還有這位仁兄,練到拗柴都繼續跑



真相是,原片是Hi-Tec跑鞋的viral ad。



片頭那位哥仔講The world needs something to believe in, 聽完都很感概。

星期六, 2月 19, 2011

都是twitter的錯

害我很難寫出完整的長篇博文了,唯有碎碎地寫。

Perception is reality:
近日有家很煩的親戚遠洋來寄宿,上次他們來訪時,小弟極力躲在公司避,但總要回家洗澡睡覺相處那三數小時,當時工作又忙,有時在公司過夜,天口冷沒暖氣,有三兩條白鬍鬚就是這樣逼出來的。親戚難頂之處,主要在於人屆不惑,說話卻無分輕重。本來越洋拜訪,一番心意也是美事,偏偏要當著老人面前說「嘻,我地專登來探你嘛,你知啦,老人家,好易話唔埋就死鬼左丫嘛,見得一次得一次啦!」雖陳述事實,卻甚為刺耳。

祖母患腦退化症(老人痴呆)一段日子,親戚間早互相通傳,她本人甚是諉疾,堅稱只是年紀大記憶衰退。大家也順著性子多講white lies。可是遠洋親戚是執業心理醫生,指外國患者有權知道自己的病況,甚至必須acknowledge自己有腦退化,大家講白謊話並不合符道德,有必要「保障患者知情權」云云。

雖然眾人再三告戒遠洋親戚迴避有關話題,只怕祖母病症發作時,親戚的不隨意肌就會釋出「溫馨提示」:婆婆,你患了老人痴呆了哦!然後就是上演CCTVB的爛肥皂劇情,老人家激到入醫院之類。所以親戚未到步,大家已先頭痛。

說了這麼多,其實也只是個引子。

話說這次為了迴避這些親戚,特意找短期租約,而且來得甚急,只有三數天的時間找房子。那邊廂,本來以為完事的job,突然有新指示說有error,不單止未有錢收,還要另抽時間補鑊。另一單job,programming出了問題,負責見客的拍檔不黯製作詳情,只懂call for meeting越幫越忙。然後有另一單job要見客,晚上要應酬 etc...

可想而知,當下心情是非常的煩。然而帶著這堆煩惱見客和飯局,只會令事情更壞。有些樂天高人,可以頓足畫符,唸唸有詞「正能量!正能量!」然後心情就自然的變好,自問沒有這種本事,唯有透過理性思考說服自己。

首先,當時已en route去開會,無暇抽身找房子,親戚的事也幫不上忙,其他job想掛心都沒幫助。換言之,接下來的三兩小時,擔心開會以外的事都是多餘。

壓力暫時減輕了,心境依然很壞。然後想起一些笑容很燦爛的鬼仔和竹昇男女,今早在光猛開揚的soho studio起床,整天最大的煩惱是來不及吃早餐,勉強在Cosmo抓了杯energy drink頂肚,全日公司的工作是覆兩封email和接下來開個會見客。

開會前的一刻,我已短暫把自己幻想成一個沒有包袱,外國回流,見多識廣,很吃香的才子designer。(相反,往負面地想,我是個收得很貴,年紀大,沒甚麼特長的怪叔叔IT人)

結果傾job雖無特別驚喜,總算順利成事。心情稍為好轉了,晚上飯局也得心應手,談笑風生。

事實上客戶對我的認知,僅限於「陣間有個designer上黎傾website」而已。帶著正面mindset,多點熱誠地上場,客戶受感染,自然較易成事。由於眼前沒有特別值得開心的事,唯有「借相」憶起一些樂天朋友的樣子特徵,協助進入狀態。

有些心理學說指出,長時間以某一個mindset思考,漸漸會令你變成某一種人。例如學習alpha male的行為動作,會影響你的思路變得更似alpha male,思想又會影響舉止性格,而性格舉止,又會影響際遇和世界觀,正所謂Perception is reality。

**** 借相和英文人 ****

記憶中不少朋友遇上要說英文的場合,因語文水平所限,不單止結巴,而且自信大跌。事實上,借相之法同樣合用,記得某阿根延動畫大師來港開talk,此人英語半通,鄉音未除,詞彙不甚流暢,但是大家知道他猛料,反而極力希望透過那半點爛英文多點了解他的動畫世界,從未有人有丁點介意他語文水平。

小弟雖然英語尚可,亦間有出現食鑼絲的情況,每遇上這些場合,心中總是想起南美人、印度人、韓國人等英文不流利但從不feel sorry的民族。

咩話?你聽唔明,鬼叫你唔識廣東話要我講英文黎遷就你?

想像一下,一個西班牙鬼佬跟美國鬼用半吊子的英文傾計:
"you know, you are ...how do you say...er...gilipollas(asshole)."
"sorry?"
"I don't know how to say it, but in my country, they will call you gilipollas."
"I see, interesting."

星期五, 2月 04, 2011

年三十感想

先祝各位做創作的,今年思維飛揚兔脫,初稿已兔躍一蹴登龍門。

********************

先寫低記住一些近日的感想

人活了一段日子,經驗累積到某個地步,觸類旁通,居然有些許相人的本事,我想在友儕中,我這方面已發展得極遲了。早前派對結識美女型男網友若干,大概可以推斷出某些人的性情趣向。

有云相由心生,較「科學」的說法是,心中有甚麼情緒想法,自然多牽動面上某些肌肉,久之形成某種特定的面相。可是反過來說,正因為你的臉是某種樣子,給予旁人某些感覺,於是大家就有相對的反應,令你衍生某些情緒,情緒和peer group影響你人生上的際遇和決定,將這些pattern有系統地蒐集分析,大概就是面相學吧?

說實在點,例如早前認識一位長得有點英氣的女生A,即使長掛笑容,仍給人有點嚴肅甚至嚴厲的感覺。可能因為大家被這種感覺影響,對著她言談不自覺地正經起來,平時的爛gag打屁通通收起,A少接觸搞爛gag的人,又真的變得很正經。甚至有些氣勢較弱的人,會被這種氛圍(aura)感染,自覺地跟她保持距離,因此A少跟弱者接觸,沒有太多相關經驗,親和力沒機會發展,人又真的變得嚴厲起來。

可是我的經驗就僅到此為止矣,到底面相和性格,是雞先還是蛋先?面相性格互動後,該人會有怎樣的發展?例如一個比較厲嚴正經的人,事業會否特別好?至剛易折,嚴厲的人感情又會否很易受重挫?只怕要找周大師指點迷津一二。


********************

反蕩婦機制

又認識一位很易跟男生打成一片的女生B,個性豪爽,有些演藝底子,對著投契的人她非常熱情,經常都肢體動作。

猜想她應該在同性間不受歡迎,一問之下果然如此。以小弟有限的armchair psychology,B無論是聲線、肢體動作和溝通技巧,在男性間都很吃得開。B一進場,女生們本能上會感到她是一個求偶上的最大競爭對手,然後本能會驅使她們去討厭和排擠B,無論這些女生本身是已婚或者已有男友亦然。

通常人的boot機序程是先有本能反應,然後才boot起理性的OS。眾女生先是本能排斥女生B,然後才有理性去「合理化」這種排斥行為,例如B舉止太姣、不檢點、四圍勾仔、太暴露etc etc,總之各式各樣的理由,大抵都是源自本能上的抗敵機制。

事實上,B未必是「四圍溝仔」,只是她對於認同的人或觀點,會給予較多和較明顯的認同signal,例如笑容、肢體碰觸等等(女生B還有很多其他成功因素,女看倌們勿盲學),未必就是要立刻跟所有視線內的男性濕吻然後上床。同時,因為這些signal較易啟動(switch on)男性的求偶機制,所以B很易獲得男性的好感。

同樣,也不代表那些男生立刻就想跟她群交顏射,只是他們本能上很易接受女生B作為潛在的交配對象,然後才有理性的機制解釋她很友善、很健談有活力etc

一旦以這個角度去分析整件事,也就不難理解為何B事業和社交上總是受到同性的留難排擠,我想排擠她的女生們本心也不壞,只是本能驅使而已。

**********************

自問只是有幸碰上一位吃演藝飯的朋友,一位跟B很相似的「淫婦」朋友,以及一位先天就是黑口黑面的女生,有些相近的data,粗疏地拼湊在一起,得出以上的結論。正如之前在tweet入面提過,我勉強可以看出一些人生較簡淺的pattern,但還未有足夠的經驗智慧看出那些pattern有甚麼意思,或者將會變成怎樣的結果。也許要再醞釀個二三十年才有些眉目,但人生最諷刺的地方,就是當擁有這些智慧時,自己又太老,那些經驗都不太派得上用場。(人生這種設定應該都有某種意義,同樣,我未去到那個位置,尚未知道有甚麼緣故)

好些電玩滿足了這個人生最大的缺憾:你可以在爆機後,拿著全身最強的武裝以及遊戲經驗,重玩第一版,蹂躪各大小兵卒頭目。不要看少爆機後重玩這個功能,很多人打爆infinity blade後,會拿著最強武裝reset到最初難易度再玩過,例如我。

星期二, 2月 01, 2011

鬼仔教你廣東話





才子E見到呢段一定會講:港女揚威國際,連鬼仔都識講了 XDDDDDDD

星期一, 1月 31, 2011

換機及裝機

上次思前想後,最終買了Lenovo S10-3 作為第三部電腦,連外置CD/DVD約兩千六,對我來說是good deal, MacBook 始終是見客和輔助工作用,不敢亂用。Desktop 已証實不能長開,早前差點報銷,打開機箱清理搏一搏,發現裡面的塵已經「炭化」,長期受高熱下跟機板融為一體,不是簡單的吸塵或打掃可以解決,要用力刮才剷走一小部份。網上見過有人藝高膽大,將cpu拆開,把部份部件放入水清洗,然後重新塗上散熱膏,完事後電腦good as new,想依樣壺蘆卻連基本的cpu螺絲也不懂拆,唯有作罷。勉強用吸塵機吸塵後大致上跑得動,可是過程中不知郁了甚麼線,現下又上不到網~_~

為了遷就netbook 低性能的特性,故意找一些較舊或者功能較單純的apps,結果比預期滿意,就以電車男必備的看圖軟件為例,傳統的acdsee已越來越多功能,又可以執相又播片之類,正因為功能太多跑得極慢,反而image eye專門看圖不管其餘,在速度上有驚喜,而且免費。

另一個徬身必備的軟件是inkscape,是adobe illustrator的免費版,可以支援大部份corel draw file(好像freehand也開到),以前每次見到.cdr總想殺人,然後被逼四處求救或者到腦場撲老翻。現在至少有簡便法門,尤其老翻鋪好像已絕種,電驢給領導斃了,bt又不可靠,免費軟件有時也可以get the job done.

Netbook性能偏低,通常ram不夠用,試過用軟件如eboostr將usb 手指化成外置ram,效果也可以,大約可以把性能提升兩三成,其實效果不明顯,但沒有加速的話又會覺得電腦跑慢了,也不知有多少是心理作用。

一直很抗拒使用office2007或之後的軟件,因為入面各種強大而我又不需要的功能把電腦扯得太慢,甚至客戶送來.docx的檔案,也寧願先將之upload上google docs開啟再修改,新電腦當然要試用一下免費的open office,因為我使用office的頻率不算高,功能滿足基本要求就可以。

還有燒碟的free easy burner,剪聲的audacity,看電影的k-lite codec pack和必備的itune等,基本上電腦主要運作軟件可以一毛也不用花,亦無須假手bt或翻版,再說舊軟件不一定差,新軟件加了太多鬼五馬六的功能,例如新msn就是,又跑得慢又多廢柴功能兼廣告,看得出M$很努力想反攻social media上的失地,偏偏搞越多花臣,就越易將用家逼去Facebook chat 或gmail chat之類簡便易用的網上平台。

新win7其實有一步做對了,就是將os內的功能斬件拼成不同的版本發售,反正iOS這種輕簡作業系統原來也大有市場,是時候收起那些眩目視覺特效和「強大功能」,專心把份內事先做好就是。








- Posted using BlogPress from my iPhone

星期四, 1月 27, 2011

關於添置電腦用品

要將自己遇上的電腦問題寫低,方便作消費判斷:

1. 繪畫色差

之前都提過,macbook 跟PC mon 色差太大,畫CG時有很大問題,尤其在家開始畫的,帶出街繼續畫時就會走樣,反之亦然。其次,就是macbook的onboard soundcard間中會出現不夠ram炒粉的問題,似乎也沒法解決。多年前有一部ibook 行OS9,問題亦如出一轍,想必是mac 中低檔機的設計缺陷,沒有法子解決。

2. BT和吸塵機
家中desktop的性能最好,但同時也是最熱和最食塵的,隨著積塵越來越多,早前差點開不了機。後來打開機殼吸塵,其實也無法完全清除cpu內的積塵(除非將鰭和風扇拆出清洗)。換言之,desktop大機是不宜長時間運作,甚麼BT、download等不需高性能的動作,應該轉由性能較弱的電腦負責

3. 日本電視台

上日文課見到學校能夠live streaming 日本電視台,向來很喜歡看日本的電視廣告,其知性節目、綜藝節目也很有看頭,初步詢問原來需要買機盒另付每月四百元,本來都覺得每月4百元可以接受,因為無論改善設計和日語都很有幫助。

後來找到一個叫keyhole TV的免費軟件,畫質較差但同樣可以串流,並且有很多不同地區的電台可以選擇,支援mac/win/linux,唯一問題是需要另外一個mon/電腦去長時間串流,實際上現時的macbook都可以,但那是用來見客的電腦,還是不想太早用殘它

4. vs iPad,電池續航力
最初都有想過買iPad,因為出外繪畫,沒有電源的情況下,macbook只能維持1-2小時top。外出時,電源不常有,這方面iPad是很吸引的,但是也考慮過,用繪畫筆的iPad其實感壓能力不是那麼好 (在iPhone上試驗過),很難畫細緻的東西,而且一旦畫得太細緻,不夠ram的話會很痛苦

初步認為可以考慮買2000元樓下的netbook,用6 cell電,可以有4-5小時的電力,重量可以接受
我想netbook的性能應該等於5-6年前的中低價電腦,只要用舊一點的軟件(ps7, ai9),理論上也沒問題

亦都有想過多買一個mon,做dual mon或者供netbook/macbook 使用,主要問題是桌面不夠位放,假如清理房間後騰出位置,必定會考慮。

星期五, 1月 21, 2011

又一次貼銀河探查2100



以前貼過,但短片被砍了,而且當時只是一張硬照
呢段真係手塚治蟲動畫的開場,去到中後段一句對白都無,音樂交待一切,勝過千言萬語

星期一, 1月 17, 2011

追魂交易



(全文劇透注意)

有人說《追魂交易》是John Grisham 加上驅魔人的混合體,我非常同意。電影講述一位年輕有位的大狀Kevin Lomax,由畢業後當檢察官直至轉職為律師未嚐敗績,可是他的客戶正正是人中渣宰:孌童教師、行巫術的富戶、貪腐企業以及謀殺自己全家的鉅富(影射當年的Oj Simpson)等等

正因為他才華橫溢,很快被一神秘的跨國企業羅致,總裁John Milton對他青眼有加,甫就任就遣他處理一些必敗無疑的案子,居然又絕地反勝。正當主角飛黃騰達,打入紐約權力樞紐之際,少妻疑不堪寂寞壓力,精神逐漸異常,母親又勸斥他要早日脫離這個「現世的巴比倫」,那邊廂Kevin跟總裁關係日益親密,公司又出現令他心動的紅髮美人,Kevin事業攀上高峰,私生活卻崩分離析,最終他發現畢生人的成功,一直來自總裁John Milton,真身是撒旦,也是他的生父。

電影高潮自然是父子對質一幕,阿柏仙奴當時仍值盛年,飾演撒旦七情上面,火氣十足,奇洛李維斯年輕俊朗,戲技略為稚嫩內向,一老一少的對手戲,動情陰陽恰到好處。《追》最可取之處,在於撒旦沒有使用太多的「法力」屈機,每一著棋總是有兩扇門讓主角選擇,而主角總是被吸引到撒旦預設的方向。相反,低手編劇筆下的撒旦,道理不夠人講就出超能力,例如行街被車撞死、食飯嚥死、心臟病發等等,嚴重缺乏想像力(中國公安老早就有監犯「躲貓貓死」和「跳橡皮繩死」,想像力比電影世界的庸才撒旦高出不知幾多倍)

以2011年的標準去看父子對質的一幕,大部份對白仍然合理,除了少數地方阿柏仙奴的智商突然大跌,估計是編劇為了遷就觀眾,以及方便電影埋尾完場。阿柏仙奴的手段假如沿用到尾,主角是極大機會臣服於撒旦麾下的,可是這就違反荷里活邪不能勝正的教條,觀眾離場時會感到太沉重,這是娛樂片的局限,怪不得創作人。

當時一邊看著,腦子轉著為撒旦想對白 (youtube 5:15 後)

John: You cannot keep punishing yourself Kevin, it's awesome! How far you've come! I didn't make it easy, couldn't, not for you. You deserve better, your sister.

Kevin: What?

John: Your body wants her.

Kevin: This is wrong...she is my sister!

John: Incest is wrong because it weakens the genetic code, the census bureau doesn't like it because it makes their job difficult, but guess what? I run the house here Kevin, none of those rules apply to you. Go ahead, take your reward.

Kevin: No! I will go to hell for this.

John: Do you know what hell looks like? Imagine a Sunday service that never ends, and you are fucking trapped in a house full of hypocrites, that is hell! Lake of fire? World of ice? Hunger? Despair? What fun is it to watch endless sufferings? I don't do that, I like running this world here, all the indulgence! sensational and LIVE 24-7! Hell is one of those tricks from His smudge campaign against me, no I don't do hell, He does, and He calls that "paradise"! Can you believe that? Ha!

Kevin: you are tricking me, why should I believe you?

John: I give people choices, the exact same way God does to everyone, some prosper and some fall, that's the way it is. Tell me, if I really wanted to trick you, why would I blow my cover at this very point? I took the heat when He wanted to recall the whole damn line of humanity from his little lab, because YOU do not perform the way he likes it, and who stepped up to put a stop to the recall? ME!

Do I hate God? Yes! Do you know why they say the opposite of love is hate? Only those capable of great love are capable of hate, and son, my love for you is very great. I cannot force you to love me, and I cannot trick you into loving me, I can only ask you to, freewill.

(天光,開始眼訓,停筆收卷)

星期五, 1月 14, 2011

轉載:感覺關總掣(上)

原文:光明女樂

早前在拙欄提及,我的通識班上,愛叫同學分享「一分鐘故事」。

看似尋常的聊天,卻原來比測驗默書,更叫孩子為難。

孩子都說,故事講不好,是因為不懂取材,不夠技巧。但我思疑,其實真正欠缺的,更原始,而且跟所有都市人一樣,是對生活的「感覺」。

「上周……去了印尼。」某次,某甲如此展開他的故事。

「然後呢?」我問。「無……無啦。」「多說一點?」我鼓勵。「在飛機上看了兩套戲!」我打了個突,心忖﹕這兩套戲一定史無前例的精彩。

「然後呢?」「套戲……120分鐘。」他那恨不得找洞鑽的樣子,告訴我其實他並不是要談那齣電影,而是壓根兒想不到要談什麼!

追問下方知,去年孩子的家曾接待某印尼學生,今次是交換計劃的下半部,輪到孩子造訪印尼。

首次隻身深入彼邦一個陌生家庭,怎可能沒故事?幾天以來,都幹過什麼了?

「沒什麼呀,都是吃飯睡覺出街之類。」孩子說。「有沒有甚麼跟香港不一樣的?」「嗯,好像沒有。」

「哎呀,怎可能?一定很好玩!」等聽好戲的同學們,難掩失望之色。

其實,說不出故事的,不只某甲。大部分孩子,都對別人的故事很有興趣,卻無甚意欲講自己的故事。這方面,還挺像成年人世界,永遠隔離飯香,認定自己的生活,乏善足陳。

出國幾天,即便只是吃睡拉,在別國的文化習俗中,也總有點觸動情緒的片段吧。倘若真的跟香港一模一樣,就更是大新聞了。

絲毫未覺當中有文章,大概是因為,我們的七情六慾五觸覺,關掉了總掣,而且關得太久,久遠得生了鏽。沒有值得說的感覺,因為早已沒有任何感覺。

究竟怎樣令孩子重拾感覺?這問題,我至今也沒答案。(待續)


*****************************************

屌,之前話個fd唔思考,原來同上面個case一撚樣。
我諗幾年後香港應該更多呢類即使有心也不懂用腦的機械人面市。

星期六, 1月 08, 2011

武林秘笈

甲:「面試成績如何?」

乙:「不行,一份也沒見成。」

甲:「不是吧,你報讀了面試技巧班,有專人指導,為甚麼會不行?」

乙:「沒這麼快見效的,可能遲些吧。」

甲:「其他技巧班同學都已見成好幾份工,再差也不會零成果吧。」

乙:「可能是我怯場吧,下星期會再練習,再背誦導師教的見工開場白之類」

甲:「你打算怎樣練?」

乙:「沒甚麼,練多點囉...」

甲:「怎樣為之練多點?」

乙:「再去嘗試面試多幾次吧。」

甲:「上次你怎樣面試的?」

乙:「用導師教的開場白...『你好,我叫xxx,我覺得貴公司很特別,blah blah blah』」

甲:「這不是將範文搬字過紙嗎?」

乙:「嘻,有效就得啦,面試官都有良好反應。」

甲:「是他客氣不點破你而已。」

乙:「還有很多面試官未聽過...還未用爛就得啦。」

甲:「假如我聽到你在背罐頭台詞,我不會第一時間點破你,只會默默把你剔走,結果你見不成2nd in,証明就是這樣。範文只是用來說明一些大綱,實際應用是需要自己量身訂造的。」

乙:「量身訂造...」

甲:「你需要加自己的性格在裡面。」

乙:「自己性格...」

甲:「然後再因應場合對手使用。」

乙:「場合對手...」

甲:「你這種學舌式的回應,雖然顯得你好像在聆聽對方的說話,但是說話內容沒有真正入你的腦,你也不是真正在回應我,只是扮我的回音而已。」

乙:「回音...慢著,回音怎樣?」

甲:「唉,假如要你顯示自己的性格,把開場白作相應的修改,你會怎樣改?」

乙:「er...再介紹一下自己囉。」

甲:「如何介紹呢?」

乙:「講一下自己的為人、嗜好之類囉。」

甲:「那麼你的為人是怎樣?」

乙:「唔...這個我需要再努力一下。」

甲:「不是努力問題!難道你即場講不出自己的性格為人嗎?」

乙:「er......」

甲:「那談一談你的嗜好吧,就以你喜歡閱讀為例,你上一本看過的是甚麼書?」

乙:「窮爸爸富爸爸。」

甲:「這本書是講甚麼的?」

乙:「關於投資之類...」

甲:「那你認為這本書怎樣?」

乙:「寫得幾好咁」

甲:「有甚麼地方好?可否舉一個你記得的例子?」

乙:「入面有一處講『讓錢為你工作』,寫得很好...」

甲:「為甚麼你覺得這個論點好?」

乙:「er......」

甲:「你做了幾十年人,根本就不慣有自己的見解,倒是很喜歡跟隨model answer,避免思考。背誦式、純資訊的東西你能講,自己意見就完全沒有了,只是吸收資訊並不消化,整塊吞下,原塊排出。那麼,再問你一些資訊性的問題,上次接見你那位CEO,他在那裡讀大學?」

乙:「er....」

甲:「答案是牛津,為甚麼我會知道,你卻不知?我跟他素未謀面,你卻上過他公司,大家握過手,之前還談過好幾次話。我能接觸的資料你都有,而你可接觸的比我更多,為甚麼這些基本資料卻不知道?」

乙:「er....」

甲:「其實你至今試過幾多次面試練習?」

乙:「三次左右,我太緊張啦...」

甲:「你的同學平均是二十次,勤力的甚至有五十次,其實你有無心想改善自己的面試技巧、令事業更上層樓?」

乙:「.......」

甲:「總括你給我的感覺,是你根本不想把事情做好,純粹在敷衍所有人:敷衍我、你的父母、同學、導師,甚至在敷衍你自己。可能你根本不想打工,甚至連思考都不想,只想輕輕鬆鬆玩遊戲機,可是你連遊戲機都玩不好,尤其沒有step by step 攻略,需要稍為動腦子的就不行。」

甲:「對自己誠實點,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最基本就需要commit,付出時間,以及有一個把事情做好的心態,而不是滿足最低要求。你細心留意一下,每週把時間花在甚麼地方,是不是你想做的事情?」

甲:「你沒有興趣,不commit的東西,很易反映出來,例如你沒有留意上一份面試的CEO到底在那裡讀書、面試官的名字你也不會留意,你只想背完範文然後希望有奇跡出現,可是你又知道不會有奇跡,於是就想出一堆安慰自己的藉口,例如沒這麼快見功呀、自己很緊張呀之類,卻沒有認真思考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被我追問之下,你先拋出model answer 敷衍我,說會多練習、自己不夠經驗、有其他事務纏身很忙、新手練習很困難呀之類。再追問之下就現出原形了:根本你不想改變現狀,連練習也沒有做。」

甲:「勉強做自己不想做的東西,做不好,又沒錢收,根本在浪費自己生命。而且沒有改變的實際行動,也是在浪費我的生命,跟你說這麼多,我也不知有多少能穿得透你的大腦皮層,可是不說我又超不爽,罷了。」


*******************************************************

記得《How not to write a novel》一書入面講過,人與人之間相處都會避諱,即使「你個口好臭」這類講事實的評語,往往都需要累積不少友誼才說得出口。

我想是時候碌一碌友誼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