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與靚模連日提出有幾個論點被扯得十分含糊,想理清一下自己的想法。
嚴格來講,藝術可以跟美感和道德分家,有其獨特標準,例如作品訊息跟創作人使用的媒體的配合程度,訊息對人類文化的significance等,藝術跟「品味」亦未必掛勾,不是所有藝術都以取悅受眾為目標,有時藝術採用的主題和媒體令人厭惡,其「美」在於藝術家想表達的訊息。
易服毒男說女神寫真集是藝術,理據上他是對的。
雖然藝術領域幾乎無限大,不代表所有藝術都應該存在,例如種族清洗或強姦這類行為藝術,也許以藝術角度來看是非常好的,但是站在道德法律以及人文精神都是天地不容的罪行。
個人認為,毒男事件中最大的藝術,不在寫真集本身,是毒男完美地向社會示範Andy Warhol 的名句:「誰都可以有15分鐘的名氣。」(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
我想,再推前一步,不單止毒男famous for 15 minutes,社會上幾乎人人都當了15分鐘法官、陪審團以及劊子手。
************
文化與包容之前是動漫畫,然後是各書商的三級書籍,現在是靚模,下一次被拒入書展的會是誰?
低俗,是誰說了算?我覺得旅遊風水書好很低俗喎。
陶傑深雪蔡瀾倪匡之流,也許不低,俗是很俗了,趕不趕?
韓寒也不止一次被國家定性為低俗以及散播錯誤思想,難怪他這麼同情靚模寫真。
我不認為閱讀是甚麼大了不的行為,除了求學年代以外,大多數閱讀也是為了娛樂和興趣,同打機睇卡通片差不多,然而以文字作娛樂,在一個不識字的社會,好像有點光環。可惜很多以讀書為消閑娛樂的人,都不自覺地以為自己高人一等。
************
Air Frame and State of FearMichael Crichton被譽為說故事的大師,這個名銜有點understatement。翻看他的作品集,原來電影《叛逆性騷擾》(Disclosure)改編自其小說,還有家傳戶曉的《ER》、《侏羅紀公園》、《剛果驚魂》(Congo)等,都是他的手筆。
暫時只讀過State of Fear 以及Air Frame兩部小說 (正在啃第三部Timeline)。
*** 劇透警告 ***
Air Frame講述一班航機由啟德機場飛往洛杉磯途中,遇上不明氣流意外,導致3死70傷的慘劇。女主角Casey Singleton是肇事客機的製作公司品檢部主管,事故後航空公司將機組人員被急調回香港,俗稱黑盒的飛行紀錄儀全是廣東話,飛行數據紀錄殘缺不全,航空公司聲稱機長是十數年經驗的資深優材機師,而工程部的檢查並無發現飛機有明顯故障。
與此同時,Casey的公司跟中國洽談一單買賣50架航機的大生意,再遇上同款的客機在別處發生引擎故障事件,血腥味引起傳媒關注,熱門新聞節目Newsline(類似20/20)決定泡製一個「腐敗航企大踢爆」特輯。同時有傳媒指公司高層暗中將核心科技賤賣給中國人,導致職位大量流失,工會決定對女主角採取敵意行動。
面對上面一堆糾結的問題,Casey必須在一星期內徹查肇事起因,保住中國的生意,並應付傳媒爪牙。工場危機四伏,隨時發生人為的工業意外。外界傳聞公司高層在醞釀權鬥,Casey困在這一切當中,如何化險為夷?
*** 劇透警告完 ***
整本小說密麻麻儘是航空業的工程術語和行家內幕,登場的全是脾氣古怪的engin佬,沒有槍戰火拼和性愛場面,但是資料嚴謹之餘,節奏緊湊到不得了,身為行外人也看得懂。
說故事大師常有,Michael Crichton集資料與劇力於一身的,可謂萬中無一。
全書印象最深之處,正是女主角面對終極大魔頭,亦即Newsline的採訪隊。原來自從90年代中期,新聞採訪跟時事已無多大關係,所謂時事節目,其實由監製先想出一個angle,再蒐集相關的視象資料支持監製的見解即可,而採訪特輯的明星主播人,對採訪主題並無認識,他們好像香港的補習天皇一樣,只在拍攝時亮亮相,按著稿子發問監製預先寫好的問題,頂多運用一些盤問技巧,捕捉受訪者發怒或尷尬一刻,與其說他們是新聞工作者,不如說新聞演員較貼切。
這種「新聞」製作方法,在故事中的9x年才剛剛冒起,近十多年來已成為主流。例如早年報導內地女fans楊麗娟追求劉德華不遂,其父跳海以死相逼劉華現身一事。初期事件未明朗,實不難看到傳媒幾個預設的角度:劉德華必然是冷漠涼血的,女兒必定忤逆,既然劉華冷血女fans忤逆,那麼父親必然被激到跳海自殺,導火線大概是搶著要劉華演唱會的門票吧?
angle已定,標題自然就出來了:「瘋狂女fans追星懶理慈父,父受激跳海亡,偶像表示事不關己。」
或者早幾日斬母斬妹的冷血少年,傳媒初時的角度也是從考試壓力、遊戲機和漫畫入手,可惜主角偏偏是乖仔,他口中那個tagline 「少d人世界和平d」原來跟多啦A夢相近,而多啦A夢(叮噹)不巧是社會共識上的健康讀物,這個角度很難寫,唯有作罷。
假如少年喜歡的漫畫是「鋼之鍊金術士」、「死亡筆記」之類,輿論的角度就立刻變成「防止青少年變殺人凶手,要求政府立例取締不良漫畫」,這種透過向公眾灌輸恐懼以圖利及濫權的做法,另文再談。
跟Food Inc的黑心食品一樣,我們每天都在consume黑心新聞,問題不在某一兩位記者或某一兩個編輯,是整個新聞制度的問題,制度上的問題,通常要幾個世代才有機會改正。
面對每天的news feed,最好還是抱著「耳聽三份假,眼看未為真」的心態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