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27, 2009

英國人



我認,我和多數美國佬一樣,對英國口音有softspot。在電影、劇集或遊戲中,無論甚麼角色,只要講英國口音就會對他大大加分。

當然並非英國舶來就照單全收,比較老粗的英式/澳洲口音,例如District 9入面的僱傭兵隊長就不在此列。

廣告狂人第三季中,主角的廣告公司賣給英國人之後,故事就加插好幾位英國人。英國佬談吐用字頗堪玩味,話說併購後公司大地震,英國CFO擢升某員工,他說 we are charting the course of transition right now, there will be details to come. 這些帶有航海意味的字眼令人想起英帝國風光一時的航海霸業。

另外留意到英國文化,美國佬做事七情上面,劇集中某美國人高層被炒魷後,大發老脾掃文件掟野,冷眼旁觀的英國助理淡然說 You Americans don't know how to handle your emotions, that's unbecoming. (你們美國人不懂處理自己的情緒,真失禮)

後來英國助理進駐前高層的辦公室,他的CFO上級立刻過來制止 We just fired one third of their work force, it is unseemly to go through their pockets. (我們剛炒掉他們三份一的員工,再搜刮他們並不得體)

助理連忙答 Of course, it was presumptuous. (當然,冒昧了。)

後來,英國CFO跟主角飯局,祝酒的用句也很有意思。Like Bordeaux the grape, may we all get better with time. (願我們像波爾多的葡萄一樣,隨著時間變得愈來愈好。)

某次提到一個彷英國品牌London Fog的案子,英國CFO聽罷笑說 How ludicrous! There is no fog in London, there is no London Fog...Never was, it was the coal dust from the Industrial era, Charles Dickens and what not. (真荒唐!倫敦從來沒有霧的,那是工業年代的煤炭塵,被狄更斯等文人的大話渲染。)

****************************

剛讀完Jon Steel的perfect pitch,全書最好看就是2012年倫敦申辦奧運的剖釋,作者將演辭全數收錄,逐句分釋講辭背後的功用和含意。英國佬不是present自己的城市這麼單純,事前更加盤算如何拆解不同interest groups的心理,例如評委會主要講法文,貝理雅就突然以一口流利法文示人,試問大家有無可見過奧巴馬講國語呢?普京更加出了名不懂也不願講英文啦。(OK, 陸克文的國語是一流的,但他露得太多手,shock value等於零。)

假如奧巴馬團隊有讀過這本書,應該明白2016奧運美國是必輸的,因為奧委會一直都想在南美辦奧運,奈何基建不足無法成事,2012的倫敦奧運其中一部份就是承諾建造可拆卸重用的基建,供下屆奧運使用(即是南美城市啦)。

至於為甚麼英國人能夠在申辦奧運前對各種利害關係抓得這麼清楚?這是我極想了解的問題。


****************************

最初我在推想,可能是英國人特別崇尚某些高貴的人文精神,例如崇尚fair play和人權等等,可是越想越多反証例子,打開iTune聽到Paul Oakenfold的remix版Oliver Twist,雖然是文學作品,但亦反映英國工業革命年代的殘酷史實:童工、缺乏社會福利的孤兒、資源極度向資本家傾斜等等,又不見得很fair很有人權,跟現在的中國差不了多少。

偶然跟才子E提起這個問題,他的答案頗到肉:英國佬有五百多年的統治殖民地經驗,擅忖心術,而且英國佬極度自信,看他們常自嘲就知道了。

以前讀過「暖昧的日本人」,到底有無同類的書講英國人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