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9月 25, 2010

we are ready

經過多年撩交嘈,跟高人或傻仔交過手,由最初動輒拋四字成語出來罵人。到自以為懂得李天命語理分析,捉住別人片言隻語自鳴得意,再後來懂得做research回駁對方,再演變的下一步是無奈,因為再下一個層次,要以實質資料駁倒對方,是不太可能了。

要找出確實的數據說明申辦亞運愚不可及,並不是一兩個市民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早兩日我豎了個稻草人說:遲早有高官出來講「不辦亞運香港就會損失幾多百億!」

結果昨日曾德誠果然用「投資利益」這個angle嘗試証明申亞是「不容錯失」的好機會。

過往官民互信較佳的時候,政府可以委托獨立研究小組,研究申辦亞運的費用及利益,現在根本不可能出現這種獨立機構,因為政府誠信已破產,無論倡議甚麼政策,市民都會用犬儒心態看待。除了直接的派錢、減稅和現金回贈之外,大家已不信有任何「善政」,大家明白任何「為你好」的政策,都是高官商賈用來自肥的藉口,又或者是政府卸責的方便門。

一般網民論政,由於沒有審計及各種專業知識支持,得出的結論只會流於情感宣洩,任何的所謂數字資料,極難逃出cherry picking 各自表述。且讓我幻想撐申亞的論點:

1. 辦亞運可帶來x億的旅遊收入
2. 推動運動風氣,改善香港人健康,可以減低y億的醫療費用,
3. 因為亞運而改進的運動硬件,可以發展健美及體育產業,估計長遠有z億,你們看看李寧牌就知道了

因此,結論我會說:大家不要這麼短視,申亞是一門長線投資,x+y+z 數十年後一直滾下去,絕對比四百億高出好幾倍,這是穩賺不賠的投資,那些反中亂港的死心眼,只見到四百億就鬼殺咁嘈,完全無遠見...

可是,上述三點所提供的數字,到底如何project出來?下年的經濟已沒有人說得準,何況是十多年後的基建投資項目呢?原理不外乎基金sales呈上圖表一樣,都是假設大市永遠上揚。

政府祭出甚麼投資回報數字,可信性和基金sales的圖表相若。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亦可以project四百億(或百餘億,視符你的計法),用在其他項目上,回報遠勝投資申亞,網民建議買東西隧那些太普通,不贅。投資百四億訓練特種部隊,可以訓練上千個Sam Fisher或Solid Snake級數的特工,莫講巴士槍手,連拉登都可以抓幾個回來,世界和平,全球經濟發展不知多賺多少個萬億。

其實申亞跟四百億無關,四百億vs infinity,可以得出無限個「更好」的使用方法,上回反高鐵,已有網民示範過,再來一次,都講到口臭了。市民急經濟,急樓市,生活仍在折騰,假如換在2007年股市颺升的時候提出,恐怕連報紙的A2版都沾不上邊,申辦亞運從來都不是錢銀上的問題,是大家感覺不良好時,還不識相要大家掏腰包追求虛無飄渺的項目,市民扯火,是生理現象。

珠玉在前,讀過倫敦2012申奧的輝煌史,香港申亞就顯得格外難看。當然,我們明白申亞從來都不是體育的問題,是政績工程的問題,勢在必行,接下來只是等政府開動宣傳機器,舖天蓋地告訴大家,申辦亞運,是為了你好。

星期四, 9月 23, 2010

誰屬於誰



黃子華:「原島大地!返去話俾日本人知,釣魚台係屬於中國人既!」
日本人:「係咩?你地中國人政府唔係咁諗喎,次次都默認尖閣列島主權屬日本,甚至用行動協助海上防衛廳。」
黑人:「你返去講多句俾日本人知,中國政府不屬於中國人既!」

星期五, 9月 17, 2010

只說不練,好不要臉

題目是《笑傲江湖》林平之在某次比武中嘲諷武林名宿得把口的exact quote。

早前跟推友吹水如何推廣專業影評,反正不用負責,索性9up多些點子。

記得以前要sell TRPG (見舊文),其中一個難處就是如何在眾多娛樂嗜好鑽空子,一來TRPG本身是「人肉廣播劇+戰棋」,不易向街客新手解釋,二來為甚麼別人要對你這個玩意產生興趣呢?

當年某位動漫界前輩想到個法子:主流時興甚麼,或者有某某作品出名,就將之套落自己的活動上。比方說,你不知甚麼是TRPG不要緊,多數男生都聽過機動戰士高達(Gundam),他把遊戲的題目一轉,改成《Gundam 崑崙匕首》戰棋,立刻吸引不少fans參加。當年我們難以解釋甚麼是Dungeons & Dragons,不打緊:「好像Lord of the Rings 魔戒那種背景的故事」,同時有幾個借著名動畫《羅德島戰記》命名的遊戲。

小弟當年辦推廣某款TRPG遊戲系統,骨子裡是一班特種部隊持衝鋒槍闖入某棟建築物火拼,包裝就借用《Bio Hazard生還者》番外篇,遊戲立刻生色不少。

總之,就是借一樣大家熟悉又流行的東西,縮減解釋的時間,以及短期內大幅提升受眾的興趣。

回到專業影評,如何在短時間內make noise呢?

舉一個傷口撒鹽的例子:在賓律賓人質事件後,寫一些類似電影的評論,例如Negotiator(無數講)、Dog Day Afternoon之類。借社會輿論之勢,可減省很多氣力宣傳。

或者早前閃電歡樂滿香江,有UFO目擊報告,可以講講經典電影《第三類接觸》、《Contact》之類的電影,甚至搞個小型的放映會,有活動,一則可聚集同好,二則滿足了傳統AIDA(Attention Interest Desire Action)中Action的環節。

總之,儘量挑些「應節」和「當造」的題材來講。

我認為搞影評網絡雜誌,不一定需要星光熠熠,以香港地的文化土壤,甚麼是星級影評人,恐怕沒多少人知道,甚至越多名牌影評,越容易疏離普通讀者群。要善用2.0世代的習慣,主持們身段不能太高,必須不時回應網民的留言,粒粒皆星,恐怕就沒有這個效果。

最後(也是寫得最那西的),就是跟不同「商機」cross over。

以前推廣TRPG,忘了是某位高人穿針引線,居然可以跟當年風雲一時的17play.com 合作,試行網絡話音chatroom 玩TRPG (高用量話音chatroom是那時候的頂尖科技啦)

電影的世界可以很遼闊,比方說9up想到的crossover有:

- 愛情電影 X 兩性心理講座
- 包場在某餐廳搞美食電影放映及座談會 (同場派餐廳的優惠券)
- 與青少年中心合辦,遊戲機 X 同名電影 (eg. Biohazard 遊戲 vs 電影)

有些活動需要若干credential及資本,有些則不用錢,你出鼓油人出雞之類
以前在POV書店,參加過 Star War資深影迷座談會,講述星戰背後的世界,當時正值Star War前傳新鮮出爐,正是借勢的好例子。

打完嘴炮,想橋不難,永遠難關都是落手執行,先祝有志者事竟成!

星期三, 9月 15, 2010

又把妹



約定你 Speed Dating You

講緊的係浪子M的公司。先講明,我不認識浪子M,沒有參加過這些活動(雖然身痕想見識下XDD)
佢甚至不知道我咁無聊寫呢篇野。

無以賀喜,唯有講些少建議:大多數參加者,通常要克服兩重心障,第一「死,我要拋個身出黎,我真係好cheap/好desperate」,通常女生較多這種想法。第二心障是「我質素咁差,去到棧俾人笑」,這個通常是男生較多。

針對第一種想法,最好是將活動性質淡化成為較中性的「聯誼活動」,降低參加者的心理壓力,有個下台階。better yet,有其他的活動分散注意力更佳,比方說月餅製作聚會,可以有全男組 vs 全女組以及男女合作,效果會更顯著

正如inception所講:正面的感覺維持較持久,有些信物效果更佳,信物由自己親手所作,記憶才會unique

第二個問題其實是生意機會,要解決新手面對異性的心障,可以加些少附加費,開個prep event,由公司提供一個媒,讓一眾自卑男/女來個模擬戰 (每次是全男班/全女班 vs 異性媒),再提供些少consultation,增加毒男毒女們的相處技巧和自信心,實戰時自然較流暢(同時可以預先screen走一些超級唔掂的參加者)

好些把妹班,連女仔都未見過就收幾千甚至幾萬銀,依然有得做,可見市場幾咁渴。

當然,上述都是塘邊鶴9up,謹祝浪子m生意興隆!

*******

身為「放牛吃草」年代成長的電車男,覺得要報course學跟異性相處是十分不可思議的事情,會唔會過多十年,市面會有人開班教人食飯?

星期三, 9月 08, 2010

海棉體

有說人體最像海棉的東西不是下肢的海棉體,是大腦。大腦是對外界環境最敏感的器官,比護舒寶更快吸收是也。

每天看煽色腥的新聞,性格會怎樣?相信大家每日都有體會,暫不多談。

想講的是一篇語言如何影響思考的文章。

一個人假如每天被人喚作傻瓜或者廢柴,即使本來天資聰穎也會變得笨起來。Malcom Galdwell 著作《Blink》提過一個小實驗:準備應考的學生被提醒自己是黑人(暗示其教育和智商較差),結果成績因而下降,而讀過關於年老、年紀大等字眼的另一批學生,走路的速度會減慢。

到youtube找找Darren Brown的說話催眠表演,更令人嘆為觀止。

單靠接觸不同字眼,腦袋的反應已如此大,用足一世的母語又如何呢?

數十年前Benjamin Lee Whorf嘗試推論語言對人的影響,由於當時立論過於粗疏(例如沒有future tense的民族沒有未來之類),結果被推翻不了了之,此後一段時間語言和人腦關係的研究都被視作天方夜譚擱在一旁。

雖然語言未必會令我們腦袋失去某些功能,根據上文的說法,語言結構卻絕對會影響我們思考模式。文中的例子是:I spent an evening with a neighbor. 講者毋須交待鄰居的性別,可是換成法文德文等語系,就必須將性別交待清楚,而中文動詞沒有跟時間掛勾,則不用像英文般交待事件的時間 (「我跟鄰居聚面」可以理解為過去式、現在式或將來也可以)

換言之,語言對我們的思考回路有實在的影響,比方說非英語的歐洲語系,講者經常要分辨物件的「性徵」,這樣會否影響他們對兩性關係的定位?又比方說,以小弟對日語粗淺理解,日語對於事情發生的「意志」有很清楚的分野,往往將事件分為「人為」以及「非人為」,而「人為」的範疇又再細分成:階級地位間的互動、出於自主意願的行為、被人強逼的行為、被人好心或惡意所引發的動作等等等。對比起中國人,日本人先天會慣於追溯事件的「責任」,看看是誰「負責」,否則無法溝通。例如一盞燈亮著了,用日語講要分清楚到底是你見到它的時候就已經「自然」亮著了?還是「被人」點亮的?

文章中提到語言明顯影響腦袋運作的例子,一種名叫Guugu Yimithirr的澳洲土語,並沒有「前後左右」的概念,當地人採用「東南西北」,比方說「你的東面有壺茶」,把你「西面的腳往北移」,潛移默化之下,講者的腦袋擁有近乎GPS般準確的指南針,有實驗將當地人蒙眼再轉身十數次,著他判斷東南西北,準確如儀。

另一例是秘魯Matsés族土著的語言,強調資料的來源,比方問當地土人有多少個妻子,假如土人的老婆(們)不在場,他會答「上次我見到有兩個。」

文章結論是暫時尚未有精確的科學研究調查語言與思維的關係,故此現階段的任何推論都是吹水,既然如此,不妨9up亂想一下:

1. 廣東話的發音方式較響,所以廣東人性格較燥烈 (當耳朵接收超過某分貝的音頻時,脾氣會明顯轉差,是以球迷喝酒吃薯片+歡呼=打架生事)

2. 華語人讀數學稍稍佔優,5260,華語是:五二六零,或者五千二百六十,英語是five thousand two hundred and sixty,日語是go-sen-ni-hyaku-lo-ku-jyu-u,講年份也是華語較簡易

3. 可是相對地,日常書寫繁體字就輸了幾條街

4. 英語的邏輯及分類較明確簡易,所以較易入侵日常語言之中

5. 因此,鬼佬研究事情,較易將之部件化(compartmentalized),西醫和中醫對人體的觀點可充份反映兩種差異。西醫是逐個器官處理,中醫將事情看成一個比較蒙糊的整體

6. 個人印象是:受傳統中式教育長大、親建制的網民,是非邏輯通常較含糊。當然,看大體、含糊和暖眛在社會生存有其用處,在此不作高下之比

7. 聯想到西方的教堂建築,需要以「光」去營造氣氛,相對東方的神祗就要陰影和蒙糊感才有「靈氣」。

8. 母語塑定我們認知世界的框架,日常的說話用詞影響我們的思路,其實引伸至每天聽到的聲音(音樂和環境聲)、每日眼見的景物和圖像,以至身體的動作(站姿、坐姿、走路姿勢等)對於我們腦袋運作,都有極大影響。

9. 因此,想改變自己的想法,可以嘗試改變身邊的環境:每天見到的wallpaper、聽的音樂、看的報紙、新聞、行路的姿勢,說話方式等等,大腦會因而作出適應調節。

星期二, 9月 07, 2010

Halo 3

我從來唔玩第一身射擊遊戲,因為會頭暈
所以我都無玩Halo,尤其係主角著到成個機械人咁又無樣睇,望落就覺得只係十零歲死靚仔既玩意。

但係呢set廣告拍得非常好,將一隻流流地既射擊game變成一個退役老兵回憶錄。

Halo系列故意安排個主角Master Chief長期戴頭盔,永遠見唔到樣,從來無正式交待佢個名(隱約提過叫John 117)對白亦cut到少無可少。有fans覺得咁樣好型,亦有人覺得咁樣個主角好無性格。

我第一次留意呢隻game,係無意中見到佢個爆機畫面,主角一支公在個爛晒的太空船入面,同部電腦傾計。查實主要係電腦講野,佢只係講左句what happened? 然後捐入冬眠艙,講多句 wake me when you need me咁就完左,當時覺得「嘩都幾淒涼喎」

據聞Halo會拍成電影,我就覺得應該幾大鑊,因為Master Chief咁蒼白的角色,一定要靠其他旁枝綠葉長期襯托。佢開金口講野就會令fans無癮,佢唔講野,全世界9成觀眾都無癮。遊戲有三集合共數十小時去舖排Master Chief做過d乜,電影只得180分鐘要由零講到尾,真係非常考導演同編劇功力,坦白講我期望不是太高。





呢段廣告都拍得唔錯,不過即使電影拍成咁,都仲未夠突圍,因為太多星河戰隊之類的作品,畫面一流但無錢請編劇。

星期三, 9月 01, 2010

都市感





喜歡政治、特工間諜、都市感和陰謀論的大概都會喜歡這類音樂吧?(笑)